您的位置:首页 > 学科 > 化学 > 正文

《金属的化学性质》评课稿范文(精选3篇)

【www.baozhen-education.com--化学】

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对其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得失,成败进行评议的一种活动,是加强教学常规管理。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金属的化学性质》评课稿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评课稿

听朱xx老师《金属的化学性质》评课稿

听了朱xx老师执教的《金属化学性质》,她由原子的结构引入课题,语言精彩干练,在课堂中通过学生实验,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潜能,对实验进行探究、分析、交流,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整个教学设计思路清晰,层层进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归纳出金属的化学性质和几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金 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第八章第二节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氧、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习了本章内容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将较为完整,使同学们不仅对前面的非金属的性质有所了解也对金属的性质有所了解,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酸、碱、盐的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本课改进学生的学生方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真正体验和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执教老师在课堂过程中采用了以下教学手段和方法来促进目标的达成:

(1)通过对原子的结构分析引入金属的化学性质,让学生从原子结构本身认识金属化学性质,更加深入对化学性质的印象,也加深学生对本课题的认识。

(2)给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机会,动脑思考方案的环节,将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和对现象的判断来归纳金属活动性顺序强弱,提高总结能力。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

通过实验,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的体现出来,从而激发学生敢想、敢说、爱说的欲望,特别是爱说的欲望体现的最强烈,每当朱老师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都勇跃的举手想表达自己的想法。致使整个课堂的气氛很活跃。学生只有自己参与课堂的学习,使自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有这样,才能把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二、这节课系列问题设计的有梯度,本节课以以金属和哪些物质反应为链条,展开一系列问题的讨论,并以分析讨论为主线,体现了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特色。然后又提出一系列的有关化学性质在某种条件怎么体现强弱问题,学生步步为营。学生边思考边学习,边学习边解决问题。

三  给学生留有足够的空间质疑、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在朱老师的课堂中,质疑是充满在整个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质疑的质量很高,比如,学生在实验中学生可以提出有关问题并解决。

四、赏识语融入到课堂之中

及时表扬起到了鼓励作用。赏识用语运用自然,朱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给予肯定或表扬,语言幽默简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本节课,还有的精彩之处在于:

(1)由分析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加深对化学性质的认识起到更好的效果,也使记忆更深刻。

(2)可以通过用金属和酸反应现象的剧烈程度来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使学生印象深刻。

(3)将由实验得出的部分金属活动性强弱用表格的形式排列在黑板上,增强直观的体验,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化学是用实验和事实说话的学科。我认为,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达到了原先预设的各项目标。 

第2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评课稿

   20 年 月 日(星期 ),我们备课组有幸听了XXX老师上的课——《化学键》, 我们深深地体会到新课程不仅要求教师的观念要更新,而且要求教师的角色要转变,同时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必然也要求教师的教学行为产生的相应的变化。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的心理和思维的发展特点。

本节课,X老师围绕着两个核心的问题展开教学:一是化学键是什么?二是微粒之间是如何形成化学键进而相互作用的?为了解决这两个问题,X老师精心地设计教学情境,巧妙地设置了一系列的问题或问题链。首先,为了让学生形象化地感知微观粒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X老师向同学们展示了由无数沙子垒成的一个沙雕图片,引导学生思考:沙子为什么可以构成沙雕?构成沙雕的沙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强烈吗?继而得出结论:

(1)构成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的作用。

(2)微粒间的作用力有强有弱。然后,请学生相互讨论,谈谈他们对“化学键”的认识。学生根据自身的经验,认为化学键是一种“连接”,是一种“吸引力”。在赞赏学生之后,向学生展示了前人对化学键提出的两种模型:连接式模型和引力式模型,进而请学生思考:前人的认识存在的不足之处是什么?促使原子间强烈作用的本质性的粒子是什么呢?在学生回答本质性的粒子是电子之后,又向学生介绍了第三种模型:8电子稳定结构模型——原子间的作用力的实质性微粒是电子,每个原子都力图达到外层充满的结构。然后,引导学生思考:钠原子会转变成怎样的稳定结构?如何实现?判断氯原子达到稳定结构的途径有几种?从而引导学生分析NaCl和Cl2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并最终得出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概念。为了检测学生对化学键形成过程的理解,随后设置了一组问题链,并将化学键的表示方法——电子式的书写融于问题链中。

一、从整节课来看,我认为X老师的课有以下几个特点:

1、较好地通过设计台阶式问题,降低了提问的难度,课堂的连续性较好。 如在引导学生理解化学键这一抽象概念的时候,X老师先设置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宏观世界感知中体会微观世界同样存在着类似的现象。当学生提出各自对化学键的认识之后,通过分析存在的不足,进而引出从电子的得失和转移的角度理解化学键的形成过程。过渡自然,层层推进,也符合人类认识的发展规律。个人觉得个别问题设置较难,并且问题表述不太容易让学生理解,比如“促使原子间强烈作用的本质性的粒子是什么呢?”学生很难思考到教师预设的高度,致使课堂出现了片刻的“冷场”。

2、创设可视化的情境,化抽象为具体,巧妙地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比如在分析钠原子和氯原子可通过何种途径形成稳定结构的时候,X老师类比生活中的投资做生意——要做成一桩生意需要4000元的启动资金,可是手头上只有2000元,如何办呢?通过形象化的比拟,学生自然地想到了原子形成稳定结构的两种途径:最外层电子的得失和共用。当然,从课堂效果来看,学生对氯原子形成稳定结构途径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但对钠原子如何形成稳定结构仍存在一定的偏差,建议只让学生分析氯原子形成稳定结构的途径。另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NaCl和Cl2中化学键的形成过程,X老师巧妙地制作了动态的幻灯片,通过形象化的视觉感受,学生非常明了地理解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3、十分注重教学设计的科学化、程序化。

教学问题设计符合学生认知和学习规律,可以说X老师十分注意教学进程的逻辑关系,一环紧扣一环,有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而且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信息来源,以课本为基础,把课本的知识总结加工提升。例如在让学生思考哪些元素之间可以存在离子键时,就以课本给出的几种常见离子化合物进行分类处理,让学生很容易总结得出经常存在离子键的几类化合物。

4、体现课改精神。

从上课情况可以看出X老师事先已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确立了教育教学目标,并围绕这些目标组织材料,设计教法,并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把表现出来,落实到教学过程中。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我能看到课堂教学中,X老师热情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他的课堂里,学生充满活力,热情参与,勤于动脑,积极思维,争先回答问题,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理念。课堂上叶老师饱满的激情不但感染着学生也感染着每一位听课的老师。教师饱满的激情,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热情洋溢的老师更容易带领着学生去遨游知识的海洋,去感悟知识领域的奥妙。X老师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

二、值得商榷之处

1、教材处理有待改善。这次公开课是按照第一课时离子键、电子式,第二课时课共价键旧教材的`模式处理教材。第一节课教学设计在总结四点常见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太绝对化,没有注意特例,例如氯化铝虽然是活泼金属与活泼非金属组成的盐,但是不含有离子键。做练习时学生对硫酸是否含离子键出现了模糊,但是由于学生没有共价键和共价化合物在水里的电离情况的相关知识,所以在这里没办法解释为什么硫酸不含离子键。由于在这里耗了无为的时间,导致电子式表示物质形成过程等内容没有讲完。这节课如果把离子键的判断练习留到讲完共价键概念以后在做比较归纳练习比较好,这样既保证这堂课的完整,又便于讲透两个概念。

2、学生思维参与不够。主要表现:第一老师过多的引导学生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课堂上如何处理动与静的关系也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提出问题首先应该让全体起学生进入思考层面,有了思考之后再经行交流,学生之间才有思维的碰撞,思维的深度广度才会扩大。“静”是“动”的基础“动”是“静”的提升。

第二、学生之间互动评价不够,新课程强调对话,而且这个对话应该是多层次的。学生回答问题后,可将平台交给学生,让学生评评好不好,对不对,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以及应该怎样完善。这样,学生思维的火花就会被点燃,从而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做好组织、引导调控工作,也可以参与到交流之中去。

第3篇: 《金属的化学性质》评课稿

初中化学课程标准规定:对于金属的化学性质,要求了解一些常见的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据此确定的三维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进一步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复习回顾、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并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组织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为了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以构建主义思想为指导,寻找知识的最近生长点,注重对已有知识的调用与组合。本课题学习,我首先让学生通过体会回顾生活经验,感受到不同的"金属其活动性是不一样的,结合化学实验验证自己观点的科学性,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脉络。本节课作为此课题的第二课时,我设计了六个问题,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复习阅读、观察实验和讨论交流中不断学到新知,让学生学习活动拾级而上,知识构建水到渠成,并从中体会化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实验处理上,我将实验顺序作了一个小的变动,目的是为了解决同样都是不能与酸反应的金属如何通过实验比较活动性的问题。为学生以后独立解决相似问题提供一个示范。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我通过课后习题进一步巩固,并特地设计一道选择题,跟学生介绍,铁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只能生成+2价的铁。

《金属的化学性质》评课稿怎么写 《金属的化学性质》评课稿范文

本文来源:https://www.baozhen-education.com/xueke/62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