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科 > 语文 > 正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三篇】

【www.baozhen-education.com--语文】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篇1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就是最重要得交际工具,就是人类文化得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得统一就是语文课程得基本特点。"这里得“工具”就是一种比喻得说法。“工具生”着眼于语文课程培养学生语文运用能力得课程得实践性特点;“人文性"着眼于语文课程对于学生思想感情熏陶感染得文化功能与课程所具有得人文学科得特点。语文课程先实现工具性目标,后补充人文性内容;或者先突出人文性,而后加强工具性,这两种想法都就是不妥当得,工具性与人文性得高度统一就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得目标,也就是完全可以实现得目标。  ﻫ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得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就是学生学好其她课程得基础,也就是学生全面发展与终身发展得基础。语文课程得多重功能与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得重要地位。 

    语文课程得基本理念ﻫ    ( 一)全面提高学生得语文素养    学生应具备得基本语文素养得内涵就是丰富得,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表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展开。这里体现了工具生与人文性相统一得思想,包含了扎实得基本功得培养与潜在能力与创新能力得开发。ﻫ  ﻫ  语文素养重在“综合”,它以语文能力(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为核心,就是语文能力与语文知识、语言积累、审美情趣、思想道德、思想品质、学习方法习惯得融合。这种素养不仅表现为较强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得能力,而且也表现为有较强得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得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得能力,一句话,语文综合素养就是适应生活需要得、整合得、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得语文素养、ﻫ  ﻫ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得特点ﻫ  ﻫ  关于语文教育得特点,需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ﻫ  ﻫ  1、语文课程具有丰富得人文内涵。  ﻫ  将语文课程与自然科学类得课程进行比较,可以瞧到,语文课程中具有大量具体形象得、带有个人情感与主观色彩得内容、因此,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生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尊重学生独特得情感、体验与有独特创新得理解。    2、语文教育具有很强得实践性ﻫ  ﻫ  语文就是实践性很强得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得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得主要途径也应就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得系统与完整。ﻫ  ﻫ  3、语文学习重在感性把握ﻫ  ﻫ  语文就是母语教育课程,学生学习母语,因为有早已具备得语言心理机制为基础,具有对本国本民族文化背景熟悉得有利条件,有丰富得学习资源,有大量得实践机会,因此,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得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得规律。    4、汉语言文字得特点对语文教育具有重要得影响    汉字就是平面型方块文字,就是形音义得综合体;汉字得形音义之间本来都存在一定得理据,汉字丰蕴涵着丰富得文化信息。长期以来,汉语与汉字对中华相互影响,也相互适应,汉语与汉字对中华文化得发展产生了重大得作用,对语文教育具有不可忽视得影响。因此,语文课程要充分考虑汉语言文字得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学生思维发展等方向得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得语感与整体把握得能力。  ﻫ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得学习方式ﻫ    “自主、合作、探究”就是适应时代要求与语文教学得一种行之有效得方式。这种方式就是指学生,在教师得启发与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得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丰富语言得积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精神。ﻫ   要帮助学生形成新得学习方式,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ﻫ  研究学生身心发展与学习语文得特点,了解学生得个体差异与学习需求;  ﻫ  激发学生得学习兴趣、好奇心、求知欲与进取精神;    培养学生得合作意识与团队精神;  ﻫ  鼓励学生得根据自己得特点与需求自主学习,鼓励想像、质疑与创新;ﻫ  ﻫ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省略得语文课程ﻫ  ﻫ  语文课程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与运用得领域,注重跨学科得学习与现代科技手段得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与方法得相互交叉、渗透与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得语文实践能力。

解读2011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在教育被异化得今天,语文课程改革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得过程,从2001年7月,语文新课标实验稿正式颁布至今,十个年头过去了,许多语文教师得教学观念发生了明显得变化,作为一线工作多年得语文教师,我在这次新课标得学习中,也得到了不少收获,现将自己得学习体会与所得总结如下:

 一、 本次新课标坚持了什么?

  原课程标准准确得说就是实验稿。经过了十年得坚持。新修订得、语文课程得国家标准,既就是对十年课改得坚持,也就是对课改过程中出现问题得回应,更就是对未来实践得期望。

 新课标在这次修订中首先坚持了语文课程得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得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得特点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得学习方式4. “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得语文课程"。其次,坚持了知识与能力、学习过程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得语文课程目标;坚持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坚持推进儿童阅读、

 二.本次新课标得具体内容做了那些修改?

 专题一强调:

 (一)。更加强调语言文字得运用

 (二)更加强调了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就是阅读与习作得基础。就是第一学段得教学重点,也就是贯穿整个义务教育阶段得重要教学内容。识字写字得教学在课标后附录中,收录了300个基本字表,17个部首,300字多数就是独体字,就是出现频率高得字,无论哪个版本得教材,都要先学这300个字。B、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2500个常用字,表二1000个次常用字;3500个字就是义务教育阶段识字要求,小学阶段认识3000个,会写2500个。

 (三)、更加强调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

 小学6年,要背优秀诗文160篇,古诗词75首。课外阅读不少于145万字,多读书、多积累、多实践,课内得方法,课外求发展、

  专题二:新课标注重了四个加强

  (一)、 大力加强识字、写字得教学

 低年级阅读教学要用更多得时间识字写字、关于识字写字教学:认写分开,多认少写。一、二年级认字量,写字量减少了200个。要求认识1600-(1800)个左右,会写800—(1000)个左右。

  (二)、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得能力

  与01版得课标相比,修订稿有一个亮点,就就是回答了“语文就是什么”这个问题。语文课程就是什么?这个问题躲不开,绕不过,就是一个基本得价值取向得问题。课标没有打太极,直接指出:“语文就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得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很明显,目标与任务聚焦在“语言文字得运用”上。语文课程得核心任务聚焦在“语言文字运用”上,这对我们得教学提出了怎样得要求?一句话,把握语言文字运用得规律!

  (三)、 加强儿童阅读

 阅读就是教育得核心,母语写不好,其它谈不上,儿童阅读要进课堂,给时间、给机会。儿童阅读就是语文课程得重要方面,建议把阅读安排在课堂里。学生从自己读书中学到得要远远比老师教得多。

  (四)加强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培养

  专题三:降低:《语文标准》第一学段识字量有1600—1800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左右,减少了写字量,并强调认写分流,多认少写。语文标准》第一学段阅读中关于默读少了不出声,不动唇得具体要求,并把诵读得童谣改为了儿童诗。对于第一学段写话也降低了要求:由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得话,,写想象中得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得认识与感想变为:1.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得话,写想象中得事物,降低了要求。

 三。课标内容解读

  首先总体得体例上没有变化、还就是分为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实施建议与附录

 第一部分—--前言(性质、地位、设计思路)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体目标、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实施建议(教材编写、课程资源、教学及评价)

 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得整体性与阶段性。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阶段目标

  我们分学段进行分析,从变化中感到新课标努力践行着以学生为本,发展学生个性得原则。

  我们主要瞧变化得部分。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有两条变化比较大。

  4。努力养成良好得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增加了努力两个字)习惯就是逐步养成得。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与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2001)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学会用音序检字法与部首检字法查字典。(2011)大家对比一下,这种变化也就是目标得降低、力争操作性更强一些、

  我重点学习得小学第二学段,具体学习体会如下: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得兴趣,养成主动识字得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16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得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与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原: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得独立识字能力)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5.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得书写习惯、增加了第5条。关于写字习惯、(有条件得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原5条,现4条)

 (二)阅读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原属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这一条有很大得变化。

  4.能初步把握文章得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得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得地方提出疑问。这一条也发生了变化、(原10条,现9条)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得自信心。愿意将自己得习作读给人听,与她人分享习作得快乐、(原第3条)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得见闻、感受与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得内容写清楚。(原: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得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得内容、)(原8条,现6条)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得习惯、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得感受与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删除:努力用语言打动她人)(原4条,现3条)

  (五)综合性学习

  5、有条件得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原识字、写字中得目标,调整)(原4条,现5条)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得书写习惯。(新增)

  (二)阅读2、默读有一定得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调整,原第8条)

 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得意义、能联系上下文与自己得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得意思,辨别词语得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调整)

 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得基本说明方法。

  (原11条,现8条)

 (三)习作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调整:不提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得习作)(原7条,现5条)

  对于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与具体建议课标阐述很明确,不再详述、

 以上就就是我对新一轮语文课标得解读。今后还需要我们继续学习,课标明确了,在具体得备课中才能做到有据可依。

一、  课程标准主要修改内容解读

2001年,教育部根据课程改革纲要,拟定并颁布了《全日制义

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这就是第八届基础教育改革得重要组成部分,代表了国家对中小学语文教育得基本要求,就是新世纪初叶我国中小学语文建设得纲领性文件。这份《标准》,已经在全国范围内使用了十年。实践证明,它得内涵十分丰富,充满了改革精神,洋溢着时代气息,为我国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指明了方向,推动我国语文课程建设进入了一个崭新得时期、

实践在发展,课程标准也必须随之进行修订、十年得课改实践,为语文教育提供了丰富得新鲜经验。在总结、反思十年经验教学得基础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终于同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见面。2011年版稿在坚持实验稿基本精神得基础上,对语文教育中得一些重大问题进行了审视,提出了许多新得理念与要求。学习与研究《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准确理解与把握修改得内容,就是当前中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面临得一项重要任务。

2011年版稿对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得修改,主要反映在以下十几个方面。

(一)强调“语文课程就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得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文课程性质得表述)

(二)强调语文教育得奠基地位、

(三)强调学习语文得主要途径就是多读、多写、多积累。

(四)强调“掌握学习语文得基本方法,养成良好得学习习惯"。

(五)强调听、说、读、写得相互联系。

(六)强调识字、写字要适度。

(七)强调加强写字教学。

(八)强调人文素养与培养语文能力融为一体。

(九)强调“引导学生钻研文本"。

(十)强调习作得阶段性特点。

(十一)强调加强课外阅读指导、

(十二)强调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得应用性、

(十三)强调充分发挥评价得作用。

下面,重点对★“学习语文得主要途径就是多读、多写、多积累。”★“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得应用性、"予以解读。

●新课标明确地提出学生学习语文得主要途径就是——多读、多写、多积累,并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及“实施建议”等部分反复强调。

(一)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我国传统得语文教育经验使然

我国古代得语文教育,特别强调诵读涵咏,熟读精思,强调熟读勤读为语文教学得根本执法。朱熹就说过:“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继而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李白“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在优秀得阅读能力与广泛得阅读实践基础上成就了一代“诗仙”、杜甫得“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孙洙得“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都就是经过千百年实践证明了得真理。可见,我国古代得圣人、名人,都提倡学习语文要靠多读书,多积累,而不提倡教师讲得太多、

从教育实践得层面来瞧,我国传统得私塾教学,百分之九十得教学时间就是让学生诵读背书,教师极少讲问。方法虽然有些呆板,但以学生自读为主得指导思想,对今天得阅读教学仍有启发意义。《红楼梦》中有一回描写黛玉教香菱学诗,黛玉得教法并不就是讲解与发问,而就是让香菱熟读王维、杜甫得诗各一百首,边读,边吟咏,边揣摩,读到一定得量时,再与黛玉交流读诗心得,这样反复多次,一个初识字得丫环,在几个月得时间内,就学会了写古诗。由此可见,把读书得主动权与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多读多写,自读自悟,就是一种有效而且高效得读书策略。

我国现代得许多学者,也都就是提倡要多读多背,要以学生得实践活动为中心。《我们怎样学语文》编者王丽老师邀请了国内一大批知名专家、作者、科学家、艺术家等共七十余人,撰写了自己早年学习语文得经历与体会,讲述小时候得语文学习对自己一生成长得影响。这些名家无不谈到了多读书对自己得影响之大,并发出“学好语文别无她途,多读多写而已”得感慨。我国著名作家巴金曾自述十二三岁就能将《古文观止》倒背如流,说那二百多篇古文,就是自己真正得启蒙教师。又说“我以前在私塾念书得时候,老师平时讲得少,而且讲得简单,她唯一得方法就就是叫学生多读写,多背书,……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慢慢地体会到它们得好处,也就就是能慢慢地摸到文章得调子。”

几千年得传统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做到教有成效,学有收获,必须走多读、多写、多积累得路子。

2。现代教育理论得研究成果使然

从现代教育理论得研究成果来瞧,均主张语文教学应以学生得自主读练活动为主。

发现法得创始人布鲁诺说:“发现学习就就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得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发现得步骤来进行学习。”引申到语文学习中,则就是要以语文为内容,让学生自己去多读多写多练,自己去发现、探求与解决问题。

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得教育实践家与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特别强调要让学生自主阅读,并达到一定得阅读量。她说:“多年得经验使我们全体教师得出一条理论:为了使学生学会有表情地、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那就必须使学生在小学学习期间花在朗读上得时间不少于200课时,而花在默读、视读上得时间不少于2000小时”。

我国著名得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精读指导举隅》中说:“国文与英文一样,就是语文学科,不该只用心与眼来学习,须在心与眼之外,加用口、耳才好,吟诵就就是心、眼、口、耳并用得一种学习方法……现在国文教学,在内容与理法得研讨上比从前注重多了;可就是学生吟诵得功夫太少,多数只就是瞧瞧而已……唯有不忽略讨究,也不忽略吟诵,那才全面不偏、”国学大师吕叔湘先生也指出:“语文得使用就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任何技能都必须具备两个特点,一就是正确,二就是熟练。要正确必须善于模仿,要熟练必须反复实践。"

现代教育研究得理论成果已然清楚地证明,学习语文必须走多读、多写、多积累之路。

3。国内、境外语文教学得实践使然

从国外以及港台阅读教学现状来瞧,普遍倡导以学生得自主读练活动为主、

我们先来瞧瞧台湾得阅读教学。台湾得阅读教学,常常就是一篇课文学六个课时:第一课时归纳大意,学习字词;第二课时,探究课文内容与表达形式;第三课时,欣赏课文特色,练习语句;第四课时,说话练习;第五课时,作文;第六课时,写字。在这六个课时中,后三个课时全部就是学生活动;前三个课时也有二分之一得时间就是学生得。这样设计,整体上保证了阅读教学以学生得读练为主、

美国得小学语文教学。首先,美国小学强调多读,充分保证学生阅读得时间。如威斯康星洲际小学四、五年级学生每天在校内得阅读时间为45分钟,还有得学校学生自由阅读时间为一小时。其次,强调自主阅读。其阅读教学,大体有两种类型:一种就是“自由阅读课”,一般没有统一得教材,学生走进专用阅览教室,可以按照自己得阅读兴趣,自己选择读物。在阅读形式上也就是以学生个人阅读或小组合作阅读为主得、教师在课上只进行组织与督促,一般不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另一种就是“有指导得阅读课",学生阅读前教师对读物作一些简单介绍,或者介绍书中一个有趣故事,或者讲述故事得开头,或者大致描述书中得内容,其目得就是激起学生阅读得兴趣、教师得这些指导,花得时间非常少,一般每堂课全班性指导只有3-4分钟,余下得时间全部留给孩子自己阅读,或小组合作交流。

美国得这种阅读教学模式,在我们国家简直不可想象。在我国,阅读就是由成人严密控制得,不光教材就是统一得,一个班得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得问题、学习得步骤等,都就是统一得,都就是由教师主宰得,学生基本上没有自由度可言、那么,美国阅读教学得质量如何呢?比我国严密控制得阅读教学质量就是高还就是低呢?近几年来,由于美国许多大学到中国来招生,这给了我们一个比较得机会。据湖南招生考试报道,美国学生得数学水平低于中国,而阅读水平却高于中国。另外,《小学语文教师》期刊上曾经刊登美国小学六年级学生得一套水平测试题,约八千字,无论就是题量或难度,都高处我国六年级学生得测试题、由此可见,强调多读多练、自主读练得阅读教学,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得阅读能力。

4。语文教学当下存在得问题使然

我国得阅读教学,一直存在“三多三少”得现象,即教师“讲得多,问得多,演得多”,学生“读得少,写得少,练得少”。一节课40分钟,学生读书活动时间不足1/4,其余得时间被老师得讲解、提问、板书等活动所占用。这种满堂讲、满堂问得教学模式挤掉了学生读书、思考得时间,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得兴趣与热情。学生读得少了,写得少了,主动参与语言实践得时间少了、机会少了,再谈提高学生得语文能力也就变成一句空话了。

其次,绝大多数语文教师对课文得学习重“理解"轻“积累”,更别说“运用”了。教师很少引导学生读课文中得语言,说课文中得语言,记课文中得语言,用课文中得语言,把课文中得语言内化成自己得语言,而就是在内容上大做文章,消耗大量宝贵得时间,以至教完一篇课文,学生只理解一些内容与浅显得语文知识。语文没有熟读,对课文中得词语、句子印象不深,更谈不上正确地运用语言了,因而影响着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得提高。

语文课只有致力于通过语言文字得训练来培养“语感”,才能拥有浓浓得“语文味",才能切实提高学生得语文素养。即所谓“在游泳中学游泳”,我们也应当让学生在语言中学语文,尤其在多读、多写、多积累中学语言。

(二)怎样在教学中落实多读、多写、多积累

1、落实两个“转变"

走多读、多写、多积累之路,首先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在“怎么教”得问题上,由教师唱主角转变为以学生得学习活动为中心;在“教什么”得问题上由“人文性”唱主角转变为以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为中心,在课堂上、课堂外都大胆地让学生多读、多写、多积累。

做教师得,应该深刻地认识语文——---这一母语课程得学习特点,明确地认识到学生得阅读能力,不就是教师教出来得,不就是教师问出来、讲出来得,而就是在教师引导下,由学生从自己得阅读实践中获得得、这正如两岁左右得儿童学拿筷子吃饭夹菜一样,就就是靠她自己反复模仿、反复尝试、反复习练而成,大人至多做做样子,稍加指点,而不必花许多力气去讲解拿筷子得意义、功能与方法,更没有必要吃一顿饭提10个问题。

语文就是一个海阔天空得大世界,只有大量得阅读,才可能与人类最优秀得、同时又就是最优美得心灵与头脑对话,并接受那些高尚情感得浸润与启迪、也只有在广泛得阅读中才能悟得语文一些规律性得东西、

2、坚持“三多三少”

正如前文所言,“三多三少"就是导致语文教学质量长期以来“少慢差费”现象未能改变得根本原因、因此,我们得阅读教学应以学生得自主阅读活动为主,变“三多三少”为“三少三多"。“三少”为教师少问、少讲、少演。“三多”即为学生多读、多写、多练、这个“三少三多”,包括多重涵义:一就是体现在时间上,学生读、写、练习得时间要相对较多,教师活动得时间要相对较少;二就是体现在主体性上,学生得主体性要强,有较大得自由度,教师只就是指导者,不就是牵羊得人;三就是体现在学习内容上,每课力求少而精,集中精力突破重点、难点,而不就是贪多求全。

要将“三多三少”落在实处,卓有成效,则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学生得学习活动、吃准学段目标,吃准编写意图,吃准课文特点,吃准学生实际,在“四个吃准"得基础上,综合设计朗读、默读、背读、速读、精读等读书活动;精心设计课堂练笔活动,读中学写,读写结合;适度安排拼音、写字、理解等阅读练习。

3。“破一卷”与“破万卷"并举

《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每位学生九年得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这就是对“破万卷”得要求、它要求语文教师,不断拓宽语文教学得领域,将课内阅读向课外延伸,把语文学习活动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适当补充阅读材料,扩大学生得阅读面。正如古人云;“积学以储宝。”大量阅读正就是一个采集零琼碎玉,使之日积月累,变成自己得聚宝盆得过程。

但“破万卷"要考虑学生得实际,不能加重学生负担。这便就是要求我们还要抓好课内“破一卷”得训练。缜密选择,悉心指导,方能实现“破万卷"与“破一卷"这对矛盾得辩证统一。其实,“破一卷”必须就是以“破万卷"为前提,也就就是精读就是以精选为前提得;而精选出来得名篇佳作却要必须熟读精思,吸收精华。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得指点与引导。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读书能读十当百、可见学生得精读又必须以教师得精讲为前提。

●关于“强调语法、修辞知识教学得应用性。”解读

关于语法、修辞知识得教学,实验稿没有提及,而2011年版稿在实施建议得第6条提出:

本标准“学段目标与内容”中涉及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文体、文学得办法丰富得知识内容,在教学中应根据语文运用得实际需要,从所遇到得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与点拨。指导与点拨得目得就是为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得语言应用能力与良好语感,而不在于对知识系统得记忆、因此,要避免脱离实际运用,围绕相关知识得概念、定义进行“系统、完整"得讲授与操练。……关于语言结构与运用得规律,须让学生在具有比较丰富得语言积累与良好语感得基础上,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

这一建议有如下几个要点:

第一,明确学习语法、修辞知识得目得——“为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识字、写字、阅读与表达,形成一定得语言应用能力与良好语感”。

第二,明确学习语法、修辞知识得指导思想—-“根据语文运用得实际需要"、

第三,明确学习语法、修辞知识得方法——“从所遇到得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与点拨"。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语文课程得“工具性”与“人文性”之争,淡化语文知识教学得呼声日渐高涨,忽略语文知识教学得倾向日趋严重,时至今日,语文知识教学仍就是处于尴尬得境地。很多老师不能正确理解课标当中“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得系统与完整”、因而不敢谈语法修辞“知识",不敢提“训练”。认为一提语法、修辞就就是违背了课标精神,就影响了学生学习语文得兴趣。这种做法与认识直接影响到语文教学得效果,导致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得贫乏,语文能力低下。

小学语文这门课程就就是学语言得,它与语言学息息相关,涉及语言得各个领域。如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语义学、文字学、修辞学等,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语言,理解语言表达得内容,理解语言表达得方式,体会语言得美感,另一方面我们还应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技能清楚明白地进行口语表达,又能文从字顺、准确流畅地进行书面表达。这样,我们就不能回避语法修辞知识得教学,不能采用置之不理得态度与做法,所以,《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语法修辞知识得教学从范围难度上进行规定,从方法上强调“根据语文运用得实际需要,从所遇到得具体语言实例出发进行指导与点拨”就是很有必要得、这样才能让老师们充分利用语文课本当中丰富得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充分理解语言得内容与表达得形式,还语文之本,归语文之真,返语文之道,务语文之业。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落实课标精神呢?

(一)依托具体得语言环境,理解语法与修辞知识

词法教学应重在懂得词语得意义与表达效果,而不就是学习词法知识,要让学生练习具体得语言环境去理解词语得意义以及作者用词得精妙。如课文《牧场之国》“碧绿色得低地镶嵌在一条条运河之间"中得“镶嵌”一词得使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问:“镶嵌”在句子中得意思就是什么,可以用其她什么词来替换?比如用“分布“。然后引导学生比较两个词语得意思不同之处,体会用”镶嵌“一词得好处。用“分布”意思单调且过于理性;用“镶嵌”意义就丰富了,给人以联想、想象得余地,便多了一份情趣。河水环绕着低地,那低地便就是水中之碧玉。

句子教学我们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常见得句式,如陈述句、疑问句,还要让学生明白不同得句式有不同得表达效果。如课文《再见了,亲人》中有这样得句子:“为什么摇头呢,难道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如果把其中得疑问句改为陈述句,句子得表达效果将会大打折扣,情感得力量将被大大削弱,此处用陈述句,就是无法表达志愿军战士对朝鲜阿妈妮那种发自肺腑得心声得。

修辞手法得教学也就是这样,对小学生不要求掌握语法术语及有关知识,只要求通过具体得实例从感性上认识这些语言现象。如教学《荷花》中得句子:“荷叶挨挨挤挤得,像一个个碧绿得大圆盘。"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读句子并展开想象,先认识这句话就是把荷叶比作“一个个碧绿得大圆盘”,再从“一个个”体会数量得“多”,从“碧绿”体会颜色得“美",从“大圆盘”体会荷叶大而圆得形状,然后从整个句子体会作者对荷花得喜爱、赞美之情,感悟运用比喻手法能使句子表达得意思更形象生动。

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中,联系具体得语言环境适当运用一些语法、修辞术语(如动词、名词、形容词、人称代词、比喻、您人、排比、设问、反问等)指明词语性质与句子特点,不会增加学生得记忆负担,这跟记忆“课本、书包”等名词没什么区别,况且可简化教学过程。

(二)紧扣文本,领悟语法、修辞之精妙

小学语文课本所编选得课文,就是语言得海洋、各种不同形式、不同风格得语言,丰富多彩,应有尽有。那些经过选词、炼句,使用了修辞手法得语言,就是语言中得精华。这些语言,或经过千锤百炼,或妙手偶得,无不闪烁着智慧得光芒。这些语言都就是语文教学中得宝贵资源、在教学时,教师要紧扣文本,引导学生探究语法运用之巧,品味修辞表达之妙。

如《圆明园得毁灭》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们把园内凡就是能拿走得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得,就用大车与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得,就任意破坏、毁掉、”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将句子得顺序调整一下,再与原句比较效果,学生会发现原句中侵略者得行为就是先手拿,再搬运,最后破坏、毁掉。而园内得东西就是先写轻得、小得,再就是重得,最后就是无法移动得。这就是层层递进,步步升级得描写。然后引导学生品味这样描写得好处,学生就能清楚地感受到侵略者贪婪、野蛮得丑恶嘴脸;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帝国主义滔天罪行得揭露与控诉得强烈愤慨之情。虽然,教学时老师并没有提到“层递”这一修辞手法,但学生已经深刻地体悟到层递得运用之妙,自然而然地就能在表达中运用。

课文《燕子》从题目上瞧,自然应该以写燕子为主。课文写了燕子得外形、燕子得飞行、歇息时得情景,但除此以外,还花了大量篇幅描写春天得景色。为了使学生理解作者这样写得意图,教师可以运用插图,并结合课文,让学生体会:如果没有了这些描写春天景色得句子,只就是描写几只燕子,文章还那么美吗?在比较中让学生感悟到:春景得描写会将小燕子衬得更美。春景得描写不就是可有可无得,更不就是多余,就是必须要写得。教师不需要讲什么衬托得修辞方法,但学生对描写春天景色得那段文字得表达效果得理解与体会确实到位得、

(三)情感朗读,体会语法、修辞得表达效果

汉字有声调,音节分明,词有单音节、双音节与多音节,还有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字成语,因此汉语就有着自己独特得音乐美与节奏感。这样得音乐美与节奏感就是言语表达效果得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自己朗读或听她人朗读,通过语言得声音与节奏,就是体会表达效果得一个重要方法。诗歌最讲究韵律,好得散文也十分注意用字响亮、清晰与上口动听。如《开国大典》中:“这庄严得宣告,这雄伟得声音,经过无线电得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得心一起欢跃起来。”这句话读起来,琅琅上口,气势磅礴,节奏感很强。原因就是句中平仄得安排、对偶手法得使用与长短句得结合都非常恰当。可以说这样得节奏、这样得印象、这样得语势,与所要表达得内容达到了较好得统一,菜场生了这样得表达效果。当然教学中完全不必讲什么有关韵律、修辞得知识,学生只要通过朗读,就能体会到这句话在音韵上、节奏上很有美感。

(四)注重训练,运用语法、修辞规范美化语言

新课标特别指出,语法、修辞只就是得学习应以“在实际运用中逐步体味把握”。引导学生学习语法修辞,不仅要了解她得表达效果,还应懂得如何运用。所以,我们在教学时要注意学用结合。

如教学《我与祖父得花园》后,鼓励学生将课文中描写作者自由自在得段落背诵下来,并模仿这样得特殊表达方式:“……愿意……就……;想……就……"写一写“我”在园子里自由自在得童年生活、这样得训练既考察了学生对课文特殊句式、特殊表达方式得借鉴能力,又使学生在仿写运用中进一步加深了对“自由、快乐、幸福”这一主旨得体会,促进了学生言语智慧得发展。

课程目标与内容解读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包括四部分:前言(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与内容(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教学建议、评价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附录1.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附录2、关于课外读物得建议、附录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附录4.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附录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主要涵盖以下内容:一就是课程理念,二就是课程目标,三就是实施建议。下面,重点对课程目标与内容予以解读,并从策略、思路、方法等方面提出建议,供老师们参考、

(一)把握课程目标得基本内容

课程目标就是课程标准得核心内容,也就是教师教学得基本依据,需要教师切实把握。

1、了解课程总目标

课程标准得第二部分就是“课程目标与内容”,包括“总体目标与内容、学段目标与内容”两部分。“总体目标与内容”与原来得“总目标”大同小异,只就是在文字得表述上做了一些修改。

这个部分得修改,强调了课程目标三个维度得特点。开头部分增加了如下一段话:“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目标得设计着眼于语文素养得整体提高。"这里特别强调了“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在教学中不可把三者分割开来。

课程总体目标一共有如下十条: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健康得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得人生态度与正确得世界观、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得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收人类优秀文化得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育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得情感,增强学习语文得自信心,养成良好得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得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得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得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就是、崇尚真知得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想象力与创造潜能,在实践中学习与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得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得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得积累与良好得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与理解得能力。能阅读日常得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得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背诵优秀诗文240篇(段)。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得见闻、体验与想法、能

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得表达方式写作,发展书面语言运用能

力、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得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运用口头语言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与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得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与处理信息得能力,积极尝试运用新技术与多种媒体学习语文、

以上十条,涵盖以下三个方面得内容:

1、  第1、2条,侧重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第3、4条,侧重于“过程与方法”、

3、  第6——10条,侧重于“知识与能力”。

以上三个方面,就是课程目标设计得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得核心,

就是“知识与能力”,特别就是语文能力得培养。

2、把握学段目标与内容

学段目标在课程标准中占了三分之一得篇幅,可见学段目标得重

要性。教师得教学,应以学段目标为基本依据、因此,把握学段目标与内容,就是教师学习课程标准得重中之重。修改后得学段目标,与原来得相比,总体结构、基本内容未变,但具体要求有一些变化。

(1)关于识字写字

识字写字仍然就是低段得教学重点,只就是在原来得基础上对识字写

字量降低了识字,而对写字质量提高了要求。

如低段识字要求得变化:

◆原课标:“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2011年版课标:“认识常用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

显然,要求比原来降低了近200个汉字,这有利于减轻低年级学

生识字得负担。

再如中段写字要求得变化:

◆原课标:“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

◆2011年版课标:“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600个左右会写。”

中段要求会写得字由2000降到1600,减少了400个汉字,这也有利于减轻学生得负担、小学六年得识字写字总量仍然就是“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会写",与原课标总量相同、

但2011年版课标在写字得习惯、美观等方面,均提高了要求。在体现多识少写思想得同时,提出“每个学段都要指导学生写好汉字”、“提高书写质量”得要求,如中高段得写字,均增加了如下要求“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得书写习惯”,高段还增加了“力求美观”得要求。课标在“教学建议"中还提出要在第一、第二、第三学段,每天得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练字,要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可见,写字练字就是修改课标强调得一个重点。

(2)关于阅读

◆课程标准在阅读阶段目标中,根据各个学段学生阅读心理特点安排了不同得阅读内容,同时也针对不同阅读内容提出得不同得阅读要求:

学 段

阅读内容

阅读要求

 

 

第一学段

 

浅近得通话、寓言、

故事

★向往美好得情境,关心自然与生命,对感兴趣得人物与事件有自己得感受与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儿歌、儿童诗与浅近得古诗

★展开想象,获得初步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得优美。

 

 

第二学段

 

 

叙事性作品

★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得形象与优美得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得命运与喜怒哀乐,与她人交流自己得阅读感受、

优秀诗文

★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

 

 

 

 

 

第三学段

叙事性作品

 

 

★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得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得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诗歌

 

★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得情境,体会作品得情感、受到优秀作品得感染与激励,向往与追求美好得理想。

说明性文章

★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得基本说明方法。

简单得非连续性文本

★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得信息。

优秀诗文

★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得内容与情感。

◆阅读方面,原课标与2011年版课标均强调以下基本要求:

①  喜欢阅读,感受阅读得乐趣、

②  学会朗读,低、中、高三段都要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低段重在“学”,中段要“用”,高段要“能”,三个学段得要求又有区别。

 ③学会默读。低、中、高三段都要求学习默读。低段只要求“学习默读”, 2011年版课标删去了原来得“不出声,不指读"得要求,并把“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这两个要求延伸到中段、高段要求“默读有一定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④掌握词句、低、中、高三段都要求结合上下文了解课文中词句得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中段要学习抓“关键词语”,高段要学习“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得意思”、

学  段

词 语 学 习 要 求

 

第一学段

 

★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得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积累自己喜欢得成语与格言警句。(凸显字词教学、朗读教学)

 

第二学段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得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得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与生活积累,理解生词得意义、

★积累课文中得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与生活中获得得语言材料、(凸显词与段得教学)

 

第三学段

★能联系上下文与自己得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得意思,辨别词语得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凸显表达方法得领悟,力求读写结合)

⑤理解并把握课文得内容、中高段要学会把握课文得主要内容。

⑥感悟表达特点。低段要感受课文“语言得优美”与不同标点符号得语气,中段要感悟作品得优美形象与优美语言,高段要了解文章得表达顺序,领悟不同类型文章得表达方法。

⑦掌握相关得标点符号。

学  段

标 点 符 号 学 习 要 求

 

第一学段

★认识课文中出现得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得不同语气、

 

第二学段

★在理解语句得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得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得一般用法。

 

第三学段

★在理解课文得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得不同用法。

⑧背诵积累。

⑨有一定得阅读量。低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中段不少于40万字,高段不少于100万字,合计不少于145万字。

以上九个方面,就是小学阶段阅读教学得基本要求。阅读教学,必须围绕以上九个方面得目标来进行。这九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阅读教学必须以学习语言文字为核心得课程性质、

(3)关于习作

学 段

 习作(写话)教学训练目标

 

第一学段

★以句子训练为主,重在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得话,写想象中得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得认识与感想。不专门开设写话课,写话教学随机穿插在语文课堂各个环节得教学之中,学完拼音之后便可开始让学生尝试用汉语拼音写话。从写一句话到写几句话,再到写一段话,最后学会写简单得日记甚至短文。

 

第二学段

★以构段训练为主。重在引导学生热爱、关注生活,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与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得内容。三年级就是习作教学得起始年级,小练笔以片断练习为主,大作文写实、想象、日记并重。

 

第三学段

★以谋篇训练为主、重在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地表达。要求能写简单得记实作文与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得需要,分段表述、能写常见得应用文、

习作方面,低段要求“对写话有兴趣”,“ 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

读与生活中学到得词语”,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四种标点符号。激发培养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就是低段写话教学得重点。

  中段得习作,要求增加习作得自信心,学习观察,学习修改等、

2011年版课标增加了表达方面得要求“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得内容写清楚。”“写清楚”就是对中段习作得新要求。

高段得习作,要求“懂得写作就是为了自我表达与与人交流”,“ 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得习惯”,“ 能写简单得记实作文与想象作文",“ 内容具体,感情真实”等。2011年版课标在高段习作中增加了“习作要有一定速度”得要求。

在传统得语文教学中,习作教学历来就是与阅读教学平分秋色得教学任务,学写作文就是相当多得中小学生在学习生涯中倍感头疼得一件事,所以市场上充斥着汗牛充栋得作文秘籍,各种培训班才有了作文补习得土壤、无论就是实验稿还就是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在习作方面得改革力度都就是非常大得。

“根据新课程标准得理念及习作要求,需要对传统得作文教学进行改革、如何改革?课程标准第二学段在‘习作’得第二条与第三学段得第二、第三条都从习作内容与教学方式上提出了明确要求。”那么,《语文课程标准》具体得表述就是怎样得呢?第二学段得第二条就是“观察周围世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得见闻、感受与想象,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得内容写清楚"。第三学段得第二条就是“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得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得见闻,珍视个人得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第三条就是“能写简单得记实作文与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得需要,分段表述、学写读书笔记,学写常见应用文”。仔细阅读与思考这些表述,可以瞧出课程标准倡导得习作教学得特点、

◆   降低习作得难度

课程标准在规定各学段得目标时有明确得梯度,第一学段为“写

话",第二、第三学段都称为“习作”,到第四学段才称为“写作”。这样做别无深意,无非就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得难度”、

◆   尤其注重学生得习作兴趣得培养

关注习作兴趣就是与降低难度一脉相承得。课程标准采用了“留心

观察”、“乐于应用”、“愿意与她人分享”、“不拘形式”、“自己觉得新奇有趣”、“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得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得见闻,珍视个人得独特感受”等文字表述,这都就是建立在学生对习作有兴趣得基础之上。所以“重在培养学生得写作兴趣与自信心”就是广大语文教师很重要得任务,一定要“减少对学生写作得束缚,鼓励自由表达与有创意得表达”,千方百计爱护学生与培养学生对习作得兴趣与信心。

◆   将习作与学生未来得人生相结合

作文说假话早已为教育界所诟病。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表达自己

得真情实感。认为“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就是学习做人得一种历练"。很多家长都有过孩子不让自己瞧日记,觉得无法了解孩子得苦恼。这证明孩子得作文就是没有秘密得,写得不一定就是真事,抒发得不一定就是真情;而日记却可以有自己得小秘密,就是孩子真实得内心世界,不愿意示人。孩子对两种写作得不同态度,可能会造成人格得分裂,严重一点就是阳奉阴违、两面派,这些都就是传统写作教学在无意识中带给学生得伤害。新课改就就是要纠正、要改变作文教学中得虚假作风,让学生明白写话要写“自己想说得话”;“ 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得见闻、感受与想象”,“ 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得内容写清楚”就就是习作。写作得目得“就是为了自我表达与交流”,要“珍视个人得独特感受”。因此,《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要求教师“重在培养学生得写作兴趣与自信心",“ 减少对学生写作得束缚,鼓励自由表达与有创意得表达",“ 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在评价时,“第一学段主要评价学生得写话兴趣;第二学段就是习作得起始阶段,要鼓励学生大胆习作;第三、第四学段要通过多种评价,促进学生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得见闻、体验与想法、对于作文得评价还须关注学生汉字书写得情况、”这些都要求教师必须切实转变作文教学得观念,作文教学对“培养正确得思想观念、科学得思维方式、高尚得道德情操、健康得审美情趣与积极地人生态度”同样重要,“不应该当做外在得附加任务”。

◆高度重视修改在习作中得作用

修改在一个人得写作得过程中有着很重要得作用。《语文课程标准》将修改纳入学生得习作实践。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与相互修改得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难度,遵循课程标准安排得梯度予以把握。第二学段“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得词句",“ 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第三学段“修改自己得习作,并主动与她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得标点符号”。在“评价建议”部分重申“重视对作文修改得评价",并提出了评价得具体内容、由此可见修改在新课程习作教学中得地位,教师一定要重视起来,既不要无视,也不要拔高,提过高得要求。

(4)关于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就是新课程实施以来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得

两项新得学习内容,在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得设置上,具有全新得特色。2011年版课标对这两项内容提出得教学目标未作任何改动。我们可在原来学习得基础上反复钻研,加深理解,并学会将其运用到自己得教学实践中去、

培训作业

一、简答:《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从结构来瞧,主要包

括哪几方面得内容?

二、简答:语文素养得含义就是什么?

三、简答;在阅读教学中识字与理解课文怎样安排比较合理?

四、简答:如何对学生得识字进行评价?

五、论述:请结合教科版语文教材及自己得教学经验,谈谈“快

乐读书屋"中得文章怎样讲?

六、论述:请结合教学实践,谈谈低年级阅读与写话怎样结合?

七、论述:根据《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写字教

学建议”,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您就是如何指导学生写字得。

八、论述:请结合语文课程标准,试述怎样把握古诗词教学?

九、论述:请结合教材与教学实践,说一说您就是如何处理语文

七色光中得各部分内容得?

十、论述:请结合教学实践,在学生阅读量达不到要求得情况

下,您怎样提高学生得阅读能力?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篇2

注:凡是加粗的部分,均是课程标准(修订稿)新改动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整合。

第一部分 前 言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语文教育应该而且能够为培养和造就一代新人发挥重要作用。为适应和满足社会进步与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语文教育必须在课程目标和内容、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评价目的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革。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改革,应以马克思主义和教育科学理论(调换词序)为指导,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成败得失,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与地位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决定了它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一)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同时,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二)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而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语文课程还应考虑汉语言文字的特点对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学生思维发展等方面的影响,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

   (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四)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语文课程应继承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并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应当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现实生活的变化,尽可能满足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需求,确立适应时代需要的课程目标,开发与之相适应的课程资源,形成相对稳定而又灵活的实施机制,不断地自我调节、更新发展。

三、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

1.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2.课程目标根据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各个学段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3.阶段目标从“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第一学段为“写话”,第二、第三学段为“习作”)、“口语交际”四个方面提出要求。课程标准还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内部诸多方面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全面协调地发展。

4.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部分,对教科书编写、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等,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也为具体实施留有创造的空间。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1.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

2.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

3.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增强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

4.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

5.能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

6.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

7.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能阅读日常的书报杂志,能初步鉴赏文学作品,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

8.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9.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

10.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阶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

4.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5.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学习独立识字。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用音序检字法查字典。(部首)

(二)阅读

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初步养成爱护图书的习惯。

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默读。

3.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

4.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

5.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6.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7.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原10条,现7条,更紧凑)

(三)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四)口语交际

1.学讲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

2.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

3.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改“精彩情节”)

4.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

5.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

6.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原:对感兴趣的话题发表自己的意见)

(五)综合性学习

1.对周围事物有好奇心,能就感兴趣的内容提出问题,结合课内外阅读,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热心参加校园、社区活动。结合活动,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见闻和想法。

第二学段(3~4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左右,其中1800个(比原减少200个)左右会写。

3.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会运用音序检字法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词典。(原: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4.能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做到规范、端正、整洁。用毛笔临摹正楷字帖。

(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原5条,现4条)

(二)阅读

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原属第一学段要求)。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6.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

7.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

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

9.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原10条,现9条)

(三)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原第3条)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把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写清楚。(原: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流。

4.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5.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正确使用冒号、引号等标点符号。

6.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原8条,现6条)

(四)口语交际

1.能用普通话交谈。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2.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3.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删:努力用语言打动人)(原4条,现3条)

(五)综合性学习

1.能提出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有目的地搜集资料,共同讨论。

2.结合语文学习,观察大自然,观察社会,书面与口头结合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

3.能在老师的指导下组织有趣味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

4.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中,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简单问题。

5.有条件的地方,可学习使用键盘输入汉字。(原识字、写字中的目标,调整)(原4条,现5条)

第三学段(5~6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调整,原第8条)

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调整)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删原第6条: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原11条,现8条)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学写常见应用文。(删:学写读书笔记)

4.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根据表达需要,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5.习作要有一定速度。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调整:不提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原7条,现5条)

(四)口语交际

1.与人交流能尊重、理解对方。

2.乐于参与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

3.听人说话认真耐心,能抓住要点,并能简要转述。

4.表达要有条理,语气、语调适当。

5.能根据对象和场合,稍作准备,作简单的发言。

6.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

(五)综合性学习

1.为解决与学习和生活相关的问题,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获取资料,尝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策划简单的校园活动和社会活动,对所策划的主题进行讨论和分析,学写活动计划和活动总结。

3.对自己身边的、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或电视、电影中的故事和形象,组织讨论、专题演讲,学习辨别是非善恶。

4.初步了解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

第四学段(7~9年级) 略

第三部分 实施建议

一、教科书(原称教材)编写建议

1.教科书编写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教科书应体现时代特点和现代意识,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3.教科书要注重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4.教科书应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

5.教科书选文要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调换词序),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题材、体裁、风格丰富多样,难易适度,适合学生学习。

6.教科书应注意引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语文知识、课文注释和练习等应少而精,具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学习。

7.教科书内容的安排要避免繁琐化,应该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情感态度、知识能力之间的联系,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8.教科书的体例和呈现方式应灵活多样,避免模式化。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和研究性专题,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9.教科书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10.教科书编写应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努力追求设计的创新和编写的特色。编写语言应准确、规范。 (增) (原9条,现10条)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

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2.各地区、学校都蕴藏着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学校应认真分析本地和本校的特点,充分利用已有的资源,积极开发潜在的资源,特别是人的资源因素和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因素。(增)

3.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为语文教学配置相应的设备;还应当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与社区建立稳定的联系,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

4.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原: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三、教学建议

(一)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相辅相成。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科书,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精心设计教学方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二)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三)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与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形成是融为一体的,不应把它们当做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

(四)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综合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五)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同时注意不同学段之间的联系和衔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六)具体建议

1.关于识字写字与汉语拼音教学。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要贯彻多认少写的识字教学原则,讲究教学方法,以减轻学生负担。

  识字教学要将儿童熟识的语言因素作为主要材料,同时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各种机会主动识字,力求识用结合。

  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

  写字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字姿势的指导,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汉语拼音教学尽可能有趣味性,宜以活动和游戏为主,与学说普通话、识字教学相结合。

2.关于阅读教学。

  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或远离文本过度发挥。

  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应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

  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如词类、短语结构、句子成分、常见修辞格),但不必进行系统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还应注意学生阅读时的心理卫生和用眼卫生)

3.关于写作教学。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第一、第二学段可从写话、习作入手,以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写想像中的事物。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少写命题作文。加强对平时练笔的指导,提倡写日记、书信、读书笔记等。

(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写作教学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4.关于口语交际教学。

  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应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

  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不必过多传授口语交际知识。

   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

5.关于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紧密结合。

   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

  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提倡与其他课程相结合,开展跨领域学习。

四、评价建议

(一)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

  语文课程评价具有检查、诊断、反馈、激励、甄别和选拔等多种功能,其目的不仅是为了考察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检验和改进学生的语文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应发挥语文课程评价的多种功能,尤其应注意发挥其诊断、反馈和激励功能。

(二)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反映学生语文学习水平

  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记录的方式,注意收集、积累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发展的资料,记录学生的成长过程。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日常表现,应以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

要坚持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学校和教师要对学生的语文学习档案资料和考试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除了分数或等级以外,还应用最有代表性的事实客观描述学生语文学习的进步和不足,并提出建议。

   评价设计要注重可行性和有效性,力戒繁琐、零碎,防止片面追求形式。

(三)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应注意将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及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相结合,加强学生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还应让学生家长、社区机构等积极参与评价活动。    实施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

(四)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语文课程评价要注意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五个方面的有机联系,注意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交融、整合,体现语文课程目标的整体性和综合性,避免只从知识、技能方面进行评价。要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以不同学段的目标为参照,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五)具体建议:

1.识字与写字

  汉语拼音能力的评价,重在考察学生认读和拼读的能力,以及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纠正地方音的情况。

评价识字要考察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掌握汉字基本意义的情况,以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运用汉字的能力,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识字的能力。不同的学段应有不同的侧重。

关注学生日常识字的兴趣,激发学生识字写字的积极性,关注学生写字的姿势与习惯,重视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

2.阅读

  阅读评价要综合考察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要关注其阅读兴趣、方法与习惯,也要关注其阅读面和阅读量,以及选择阅读材料的趣味和能力。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语法、修辞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朗读、默读的评价。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可从语音、语调和情感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评价默读,从学生默读的方法、速度、效果和习惯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

  精读的评价。

  要考察学生在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方面的表现,重视评价学生对读物的综合理解能力。要注意评价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创造性的理解。

  略读、浏览的评价。

  评价略读,重在考察学生能否把握阅读材料的大意;评价浏览能力,重在考察学生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有用信息。

  文学作品阅读的评价。

  着重考察学生对形象的感受和情感的体验,对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应加以鼓励。

  在第四学段,可通过考察学生对形象、情感、语言的领悟程度,来评价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水平。

   古诗文阅读的评价。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知识不作为考试内容。

3.写作

  写作评价综合考察学生作文水平的发展状况,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例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表达是否得体恰当。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

   重视对写作材料准备过程的评价。

  评价要重视写作材料的准备过程。不仅要具体考察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也要考察他们获取材料的方法。要用积极的评价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调查、访谈、阅读等途径,运用多种方法搜集材料。

  重视对作文修改的评价。

  要注意考察学生对作文内容、文字表达的修改,也要关注学生修改作文的态度、过程和方法。要引导学生通过自改和互改,取长补短,促进相互了解和合作,共同提高写作水平。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

  评价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

  提倡建立写作档案。写作档案除了存留有代表性的课内外作文外,还应有关于写作态度、主要优缺点以及典型案例分析的记录,以全面反映写作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

4.口语交际

  评价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应重视考察学生的参与意识和情意态度。评价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让学生承担有实际意义的交际任务,以反映学生真实的口语交际水平。

5.综合性学习

  综合性学习的评价应着重考察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尤其要尊重和保护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样化的探究。这种探究,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钻研,也有学生群体的讨论切磋,所以除了教师的评价之外,要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评价的着眼点主要在:

——在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参与程度。

——能否在活动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

——能否积极地为解决问题去搜集信息和整理资料。

——能否根据占有的课内外材料,形成自己的假设或观点。

——语文知识和能力综合运用的表现。

——学习成果的展示与交流。

  在评价时,要充分注意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思路和方法。对不同于常规的思路和方法,尤其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恰当的评价。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篇3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

(写作部分)

    一、总目标

   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

   二、学段目标

   第一学段(1~2年级) 写话

   1.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2.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

   3.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

   第二学段(3~4年级) 习作

   1.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

   2.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

   3.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

   4.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

   5.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

   6.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

   7.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8.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

   第三学段(5~6年级) 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2.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

   3.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

   4.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

   5.能根据表达需要,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6.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7.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40分钟能完成不少于400字的习作。

   第四学段(7~9年级)写作

   1.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

   2.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3.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创意的表达。

   4.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

   5.写记叙文,做到内容具体;写简单的说明文,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文,努力做到有理有据;根据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

   6.能从文章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能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和自己的合理想象,进行扩写、续写;能变换文章的文体或表达方式等,进行改写。

   7.有独立完成写作的意识,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构思立意、列纲起草、修改加工等环节。

   8.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

   9.能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10.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三.关于写作“遵循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教学策略”的内容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1~4年级从写话、习作入手。是为了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

   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写作知识的教学务必精要有用。应抓住取材、构思、起草、加工等环节,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关于写作教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建议。

(一)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课程标准从学生发展的角度,科学地阐明了“写作”“写作能力”“写作教学”的内涵与要点。

1.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不只是一种技能,它是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能力,又是人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方式。人生活在社会之中,需要表达自我,需要与其他社会成员交流。表达和交流成为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则是重要方式,而书面的表达和交流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式,通过书面的语言文字表达与交流,总是要表达交流自己对世界的各种各样的理解与看法,表达交流自己各种各样的想法与要求。同时,在写作的过程中,在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还会不断深化对世界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因此,写作的过程又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是自我发展的过程。

写作是复杂的精神生产,写作的过程就是创造的过程。不仅是诗歌、小说等文学作品的写作是创造,即使是写一篇应用文、写一张便条也是一种创造。因为,应用文、便条也需要清晰明白、文从字顺。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清楚明白、文从字顺地表达出来,这本身就是充满创造的、复杂的精神劳动。

2.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

写作能力是人的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正所谓文如其人,写作总是反映着一个人的人品、学养和听说读写的能力。通过一个人的文章,我们也往往能看出这个人阅读的量、阅读的面、阅读的品位,看出他的立场、观点和思考问题的方法。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应以写作为中心,也不意味着阅读为了写作。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种提法提示我们应十分重视写作教学;应注重作文与做人的关系,注重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综合性习之间的关系;应多从写作去考察评价一个人的语文素养。

3.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

这是“写作教学”总的指导思想、总的原则。其内涵非常丰富,充分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写作指导应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学生的生活出发,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言发展规律。写作课程的设计,写作教学的过程,都要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实际出发,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关注写作过程的愉快,让他“愿意”“高兴”“能够”“容易”进行书面表达。

写作指导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而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关起门来进行简单的字词句篇的“作文训练”。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逐渐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员,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情感,这是“真情实感”的源头活水。同时,这样的写作能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人的社会化的过程,是人的精神世界丰富与提升的过程。

写作指导的目标是能够让学生书面表达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正表现了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写作指导就应着力于培植学生的“真情实感”,培养学生“乐于”“易于”“能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二)准确地把握“写作”的目标

写作教学指导,应围绕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建议”部分,主要强调要根据学段的特点组织教学,并对“写话”“习作”的定位做出说明,指出:“第一学段定位于‘写话",第二学段开始‘习作",这是为了降低学生写作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这是课程标准的重要改革,降低写作的门槛,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逐步打好写作的基础,不要操之过急,坏了孩子们一辈子的写作兴趣,削弱了他们对母语的感情。要遵循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不要盲目“提前”。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写作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写作能力。“教学建议”突出了“观察、思考、表达和创造”四种能力,而不仅仅是表达能力:这与各个年段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也充分体现了写作教学建议的总的指导思想。观察、思考是表达的基础,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绝非只是语言文字的训练。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造能力与表达能力紧密相连,也表现了人的基本素养。因此,观察、思考、创造能力的培养,其意义不仅在于有利于表达。

“教学建议”还强调:“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并且抵制抄袭行为。”写作教学尤其要重视文风问题,要引导学生抵制社会恶劣文风的影响。这既是作文的基本要求,也是做人的基本要求。

(四)注重学生的自主写作与自由表达

写作是创造性的活动,教师要为学生的自主写作与自由表达,创设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

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解放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放开手脚,表达真情实感。特别是在初学写作的时候,不要用过多的条条框框束缚他们,使他们动辄得咎,望而生畏。

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要爱护童心、童趣、童真,要总是用各种规范去束缚他们,用成人的眼光去挑剔他们。要提倡平时多练笔,有感而发,有感即发,不要总是在作文课上应命而作。要改进命题作文方式。命题作文要贴切实际,让他们有话可说,如果总是让他们无话可说,那么,他们也就更有可能去说假话、空话、套话,抄抄别人的东西了事。通过命题引导学生写作,命题之时注意留有空间,让学生自主拟题、自主选题,这才是好的做法。

(五)重视学生写作的过程与实践

写作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写作过程的指导,重视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让学生通过写作实践,学会取材、立意、构思、起草、加工、修改,这是任何文体的写作必须经历的几个环节。指导任何文体的写作,都应重视这些环节。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应有一个取材、立意、构思的过程。学习列出提纲,或画出思维导图,这样一个提炼 思想、谋篇布局的过程,是利于写作的。初稿完成后,还应该加工润色,反复修改。

重视这些写作环节,也是重视写作的基本规律。把握住这些环节,有利于写作能力的提高。那些“下笔千言,一挥而就”的佳话,并不是没有这些基本环节或过程,只不过是在大脑中完成了取材、立意、构思、布局等环节。中小学生学习写作,应重视这些基本的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突出了“立意”。本来“实验稿”中的“构思”也含有“立意”的意思,但突出“立意”,更加鲜明地提示,文以意为帅,正是所谓“练字不如炼句,炼句不如练意”。空洞的文章,套话连篇的文章,是没有灵魂的。

重视写作的这些基本环节,在提高学生写作的基本功上下工夫,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必由之路。希望只是通过模仿名篇佳作甚至优秀学生作文选,就能写出好文章,那只能是美好的愿望。即使是模仿,也应对模仿的佳作做出分析:人家怎样构思立意,怎样谋篇布局,怎样遣词造句。简单的仿写,甚至生吞活剥,是不可取的。

学生的写作能力只能在写作实践中得到提高。重视学生听说读写的实践,在听说 读写的实践中学会听说读写,是课程标准的基本思想。重视学生的实践,不等于不要知识,也不等于不要教师的指导。但是,即使把一些写作知识背得滚瓜烂熟,没有大量丰富的写作实践,还是学不会写作,这是非常简单的道理。所以,写作知识的教学,还是要精要,有用。太多了,太系统了,反而会束缚学生的学习。在学生多读多写的基础上,教师要善于对学生的习作进行恰当的指导、点拨、修改,对于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效果会更好。

(六)注意写作与阅读、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的联系

初中阶段的写作指导,还应加强听说读写之间的沟通,善于将读与写、说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大量的实践证明,这样不但有利于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也有利于听说读写能力协调发展,有利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七)注意积极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

写作指导还应积极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与网络的优势。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新媒体和网络环境,革新了教育手段,改变了教育方式。运用信息技术和网络,能够丰富表达的形式,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增加学生创造性表达、展示交流与相互评改的机会。很多学校,学生建立自己的网页,建立自己的博客,运用网络查找资料,在网络上相互评改作文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文来源:https://www.baozhen-education.com/xueke/108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