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美文 > 正文

人民日报美文范文(精选3篇)

【www.baozhen-education.com--美文】

第一篇: 人民日报美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要不断深化,举措要更加精准务实,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好当下经济工作,必须学深悟透、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我们要紧密结合新征程新实践新要求,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最新重要讲话和重要论述,不断提高学习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实效性和精准度,更好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阶段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新发展理念源于发展实践,要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其理论研究

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发展环境不会一成不变,发展条件不会一成不变,发展理念自然也不会一成不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经济形势进行科学判断,对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许多重大理论和理念,对发展理念和思路作出及时调整,其中新发展理念是最重要、最主要的,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时代性。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把“坚持新发展理念”明确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强调:“贯彻新发展理念明确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指导原则”“全党必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我们党关于新发展理念的论断和表述不断丰富发展,反映出我们在理论与实践的互动中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解和认识不断深化。

从理论方面看,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得来的,而是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在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的基础上形成的,回答了关于发展的目的、动力、方式、路径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是一个系统的理论体系。新发展理念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实践相结合,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经济发展原则的理论,深化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构成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习近平经济思想具有鲜明的开放性,展现出强大的理论创新能力,新发展理念同样也具有鲜明的开放性。随着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时代化,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科学理论,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和理解也会不断深化。

从实践方面看,新发展理念是因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变化而形成的,是立足我国发展实际、提炼和总结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经验形成的规律性成果,也是奔着解决我国发展中的问题去的,深刻揭示了迈上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之路的内在要求。面对新征程上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等方面的变化,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增强问题意识,敢于正视问题,善于发现问题,真正把情况摸清、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必将不断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和理解,并更好用以指导我国发展实践。

可见,新发展理念顺应人类发展大势、引领时代发展潮流,其本身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特质。随着发展环境、发展条件的变化,我们党不断结合新的实践推进理论创新,关于新发展理念的理论也将不断丰富发展。

从三个维度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划时代的理论,都是满足时代需要的产物。用以观察时代、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的理论,必须反映时代的声音,绝不能脱离所在时代的实践,必须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将其凝结成时代的思想精华。”当前,我们已经踏上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从目标任务看,党的二十大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是站在更高历史起点上确立的,有近期的,有中期的,也有长期的。从发展条件看,我国发展具备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蓬勃生机。从发展环境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改革发展稳定面临不少深层次矛盾躲不开、绕不过,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在新征程上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紧密联系我国发展面临的新的战略机遇、新的战略任务、新的战略阶段、新的战略要求、新的战略环境,从根本宗旨、问题导向、忧患意识三个维度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从根本宗旨把握新发展理念,就要将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我们党领导现代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新发展理念的“根”和“魂”,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增长,只有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才能不断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和理解,推动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就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把解决实际问题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只有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基础上不断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和理解,才能不断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战略、新的举措,寻求有效解决新矛盾新问题的思路和办法。

从忧患意识把握新发展理念,就要把握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把安全问题摆在非常突出的位置,做到居安思危,统筹发展和安全,把安全发展贯穿国家发展各领域和全过程。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只有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不断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认识和理解,才能积极应对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

深化理论研究,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坚实学理支撑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党的带领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一个开创性事业,还有许多未知领域需要深化理论研究、开展实践探索。经济学界要不断深化对习近平经济思想的认识理解和研究阐释,为以更加精准务实的行动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坚实学理支撑。

比如,面对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等局面,要把做好当下经济工作的主要发力点放在稳住经营主体上。广大经营主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根基和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微观主体。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进一步引导经营主体强信心、稳定社会预期,努力实现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从战略全局出发,从改善社会心理预期、提振发展信心入手,纲举目张做好工作。”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论研究,要围绕稳预期、帮助经营主体解决困难和问题等开展研究,推动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激发经营主体更大活力。

又如,面对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进程,要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今年7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精准有力实施宏观调控,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论研究,要深入研究提高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有效性,继续拓展扩消费、促投资政策空间,强化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同时,客观展示政策效果持续显现、经济运行总体回升的良好态势,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充分认识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的基本面。

再如,围绕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提出“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强调“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论研究,要深入研究新质生产力的内涵外延、发展路径等,推动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

还如,我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的时期,要坚持发展和安全并重,在发展中更多考虑安全因素。2020年7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把“统筹发展和安全”纳入“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做到居安思危、未雨绸缪,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深化对新发展理念的理论研究,要善于预见和预判各种风险挑战,做好应对各种“黑天鹅”“灰犀牛”事件的预案研究,不断增强发展的安全性,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

深化理论研究,为以更加精准务实的行动贯彻新发展理念提供坚实学理支撑,要坚持系统观念,把新发展理念作为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集合体,始终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内在统一来把握发展、衡量发展、推动发展,使之协同发力、形成合力,不能畸轻畸重,不能以偏概全。对不适应、不适合新发展理念的认识要立即调整、行为要坚决纠正、做法要彻底摒弃,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

第二篇: 人民日报美文

11月17日,江苏省社科界第十七届学术大会学术聚焦专场在苏州大学举行。会议由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主办,中共苏州市委宣传部、苏州市社科联、苏州大学承办。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人文经济学的理论阐释与江苏实践”,聚焦人文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基本特征、内在规律和区域发展经验等内容开展学术交流。

开幕式由江苏省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刘西忠主持。

苏州大学党委副书记邓敏致欢迎辞,并介绍了苏州大学社科工作取得的突出成效和苏州大学推进人文经济学研究的有力举措和阶段性成果。

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刘伯高在致辞中表示,人文经济学以苏州为实践样本,苏州社科界应有更多责任和担当,把苏州的实践经验和案例总结好,深入推动人文经济学研究。推动苏州人文经济的实践,我们要认真学习贯彻关于人文经济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求,要围绕人文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基础和物质保障,要厚植人文优势来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要注重人文经济的协调发展。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张新科表示,苏州样本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指明的具有示范效应的“人文经济学”实践样本之一。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在江苏大地上融通相会、共生共荣,共同推动了江苏在现代化建设上走在前列,也为“人文经济学”实践提供了生动样本。张新科围绕“人文经济学的理论阐释与江苏实践”这个主题,针对人文经济学的基本特征和内在规律,人文经济学发展的江苏实践以及如何阐述人文经济学等方面重点发言。他指出,人文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思想的最新表达。江苏的现代化建设为“人文经济学”实践提供了生动样本。为了更好阐释“人文经济学”,要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具体实践中加以理解和把握人文经济学,要在人文经济学研究阐释上要突出体系化、学理化,要加强人文经济学研究人才队伍建设。

主旨报告环节,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首席专家魏鹏举围绕“人文经济学:中国发展的文化自觉与理论自信”作主旨报告。他认为,当前提出的人文经济学,有着深厚的东西方人类经济发展研究基础,是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经济实践及发展理念进行有机融合并重新阐发的中国式文化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话语体系与学科建构。从人文与经济价值交互的哲理范畴、文化与经济发展历史的经验范畴、文化经济化的产业增长范畴、经济文化化的人文转向范畴等维度介绍了人文经济学的基本内涵。他认为,深化人文经济学的研究,首先要梳理当代具体实践的“中国模式”所蕴含的人的全面发展理念;还要将“中国模式”放在具有显著连续性的“中国道路”历史传承发展系统中,探讨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文化基因与内生动能;进而回归到中国发展道路的人本主义总体特征与基本导向,“人文化成”实质性内涵的系统分析与研究阐发。

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首席专家刘士林围绕“深刻认识人文经济的思想内涵引领推动区域和城市全面发展”作主旨报告。他认为,人文经济学在思想史上,延续了古代中国先哲的忧患意识和哲学智慧,吸收了马克思主义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性批判和超越思考,既有助于纠正了古代中国“重精神、轻物质”的道德理想主义,也科学建构了解决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不平衡的新理念和新路径。在当代意义上,人文经济在本质上是一个建设性概念,人文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种建设性理论,体现了文化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人文要走在经济前面的新发展思路,既是对现代化文化经济体系的高度理论概括,也是引领新时代我国新型人文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擘画。深入研究人文经济学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挖掘阐述其重要思想内涵和重大现实意义,加快形成人文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中国方案,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可为人类解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历史矛盾贡献中国智慧。

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苏州大学社科联常务副主席、江苏社科名家任平以苏州样本,作“人文经济与人文经济学的唯物史观阐释”,他重点介绍了理解人文经济与人文经济学的方法论自觉,人文经济与人文经济学的本质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功能与内在规律,人文经济的苏州样本等等。他认为,与仅作为西方产业经济学一个分支学科、单纯涉及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的狭义“人文经济学”不同,所谓“人文经济”就是文化与经济在总体上相互交融、共进互动、融合发展、比翼齐飞的一种良性发展方式,是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双向贯通、融合发展的状态。“人文经济学”旨在阐明人文经济的本质内涵、基本特征、主要功能和操作规律的自主知识体系,这是一门独立的经济学,需要在实践样本和理论提升中系统地加以创造性表达。创造这一门独立的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需要唯物史观的中国逻辑立足于新时代地平线对经济和文化的双向融合关系加以科学把握,解答一系列相关规律性问题。

南京艺术学院党委副书记、紫金文创研究院院长李向民介绍了关于人文经济的几点思考。他认为,人文经济的本质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的发展。与人本经济学不同,人文经济学建立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异化劳动的现实批判基础上,是对《共产党宣言》中对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未来理想的共产主义社会目标描述一以贯之的沿展,是对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共同富裕、追求美好生活品质的最新判断。同时,人文经济也是发展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人文经济是超越物质经济时代的新经济,通过精神文化改造传统产业是新经济时代和新经济形态的本质要求;人文经济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与物质需要相统一的经济,个性化需求引起市场分众化和生产定制化,从而既精准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机器大生产带来的巨大浪费和市场风险;人文经济是劳动与休闲、生产与消费相统一的经济,消费者在娱乐中进行生产,人们将劳动作为一种生存需要和生活需要。

江苏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单翔对比了中西方传统文化与中外企业家精神,结合华为、谷歌、微软等经营实例,说明创新才能寻求新的增长点,而企业家精神是创新最重要的动力源泉。目前不少企业家存在经营误区,存在唯利是图、赚快钱、盲目跟风、轻率扩张等不良经营风气。中西方历史表明,企业家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对发扬企业家精神具有极大的引领作用。因而,我们要依托中国传统文化演化中国的企业家精神,重塑企业家价值观。

江苏省社科联组联中心主任xxx宣读学术聚焦专场获奖论文表彰决定。经专场学术委员会评审,共评出获奖论文18篇,其中,一等奖6篇、二等奖12篇。

会议围绕“人文经济学学科发展及学术研究”设置了圆桌论坛,由苏州大学商学院院长xx主持。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执行院长张玉林、南京审计大学社会与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俞宁、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王玉东、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王子龙、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商学院院长孙爱军、苏州科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杨传明等省内高校专家学者围绕“文化经济的概念”“文化与经济的关系”“人文经济学学科建设方向与举措”“人文经济学学术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等问题进行深入广泛的交流。会议还按照论文领域设置了三组分论坛,来自省内高校及科研院所的部分获奖论文作者代表作论文汇报,并与在场专家学者展开交流讨论。

分论坛后,xx主持闭幕式,xxx作会议总结并宣布闭幕。据悉,今年的省社科界第十七届学术大会设置了2场学术聚焦专场,此次会议为第二场。来自江苏省社科联、苏州市委、苏州市社科联,以及国内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和师生代表等共约150人参会。

第三篇: 人民日报美文

成长是与自我的搏斗

用软件合成“我的小学生证件照”,在朋友圈晒出“自制高考准考证”,穿校服戴红领巾过“六一”……不要认为这都仅仅是“怀旧”。社会调查显示,“不想长大”如今已成为一些年轻人真实的心态。“不愿工作”“打扮装嫩”“不愿结婚”“不愿生子”,被选为不想长大的四大表现。这样的现象,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成长到底意味着什么?

成长有两个维度,一个横向的时间轴,一个纵向的心理轴。时间流逝、年龄增加,这是最自然不过的长大,却并不必然会带来心理的成熟。有人以3个标准定义成熟:

经济上独立、自己做决定、对行为负责。这意味着,成熟需要克服精神的惰性,参与更大的竞争,也承担更多的责任。或许正因此,在上述调查中,才有超过七成的受访者把不想长大的原因,归结为“社会竞争太激烈”。

有心理学家提出,现代社会中,人在20岁出头时会经历一个“成人初显期”。这一阶段的年轻人,生活充满可能性也充满不确定性,他们在关注自我时注视世界,在否定自我中追逐未来,总是感觉找不到最适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甚至是感情,因而进入一种“青春已过,成熟未满”的过渡状态。说到底,这样的不想长大,只是还没有发现自己。

不过,“成人初显期”终究还是要走出去的。背过身去延宕成长,将“怀旧”“装嫩”转化为心理按摩,只会徒增焦虑,更可能错失成长的机遇。有人说,逃避与其说是一种防卫,不如说是一种溃败,它不仅是一种心理状态,有时也是一种心理障碍。越过这个障碍,方能成为一个心灵层次丰富、心智成熟饱满的人。

如果走不出心理“舒适区”,就会失去向上伸展的动力,陷入个人发展的沼泽。

不想长大,对个人而言是一种自由选择,但做出这种选择的人多了,则可能让社会失去活力。陈独秀曾在《敬告青年》中批评,“退隐为弱者不适竞争之现象”,因此断言,“排万难而前行,乃人生之天职”。阴影和光明都是人生的财富,挫折和困苦同是生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生命成长,不仅要学会转身和撤退,更应当学会直接面对和攻坚向前。唯如此,才能在个人的奋斗中,推动时代和社会的前行。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斗。毛泽东17岁离家时,改写了一首诗给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一心向学和志在四方的决心,尽在其中。青年马克思在临近毕业、考虑自己前途时,写下著名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

他一生忠实于少年时代的誓言,“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即使在没有钱买面包的时候,也从未放弃。的确,没有经历过,哪有资格抱怨;没有积累够,更无理由装睡。

“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逃避成长固然可能得到一时的安稳与平静,却也意味着失去了更多生命的精彩。以“向前走”的坚定对抗“向下滑”的逃避,以“不惜于”的勇毅克服“不敢于”的懦弱,就算再平凡的路,也能走出非凡的光彩。

人民日报美文佳作欣赏 人民日报美文摘抄

本文来源:https://www.baozhen-education.com/meiwen/9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