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科 > 历史 > 正文

高三复习历史必背大题范文(精选3篇)

【www.baozhen-education.com--历史】

关于高三复习历史必背大题模板 学会整合知识点。把需要学习的信息、掌握的知识分类,做成思维导图或知识点卡片,会让你的大脑、思维条理清醒,方便记忆、温习、掌握,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高三复习历史必背大题范文(精选3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一】高三复习历史必背大题

1.如何认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一个方向和主题:向西方学习,寻求变革,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

双重性质: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启蒙思想与救亡图存相结合,体现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性质

三个阶段:器物阶段、制度阶段再到思想文化阶段

四个阶级:参与阶层广泛、内容多样。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各个阶层面对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都提出了自己改造社会的新方案和新思想

五大运动:思想解放运动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洋务思想付诸实践,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维新变法思想的发展直接导致了戊戌变法,开启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辛亥革命的爆发;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及其中国化,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2.如何认识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性质:是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三者融为一体的混合物

权力分配:国家权力的中心在议会,议会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关。由下院大选中获胜的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首相通过国王形式上的任命即可组阁,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接受议会的监督

国王的地位:国王是“统而不治”的国家元首,是民族团结的纽带和国家统一的象征,起着维系英联邦的纽带作用

3.全面认识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

原因

根本动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

技术手段:交通运输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体制保障:市场经济体制得到普遍认可

障碍消除:两极格局的结束,多极化趋势的到来

推动者:跨国公司和国际组织

表现:

国际贸易增加;世界市场扩大;国际分工日趋成熟;大型跨国公司数量增多

本质:

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

评价

对世界:加速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繁荣,但加剧了全球竞争中的利益失衡

对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居于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

对发展中国家:为其赶超发达国家提供了机遇,但在经济竞争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面临着空前的压力和挑战

【篇二】高三复习历史必背大题

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学艺术

(1)科技:以四大发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发明和发现,对周边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都产生过巨大影响。

(2)古代书画:古代中国书画一体,其艺术独具东方神韵,在世界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一席.并对周边国家产生重大影响。

(3)古代文学:中国古代的文学也辉煌灿烂。从春秋的《诗经》、战国的楚辞,直至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不断得到发展.并呈现平民化的趋势。

(4)古代戏曲:以京剧为代表的古代中国戏曲独树一帜,雅俗共赏。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1)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国共合作促成国民革命高潮到来。

(2)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第一个农村 革命根据地。

(3)1948年9月至l94 9年1月,解放军取得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胜利。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解放了南京。

(4)中国的抗战,是在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后.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领导下的全民族抗战。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两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5)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内战爆发。l947年春,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对陕北、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1947年6月,人民解放军开始反攻。

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

(1)“新思想”萌发: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抛弃陈腐观念,放眼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林则徐、魏源等是第一批开眼看世界的中国人。

(2)维新思想:1 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民族危机面前,提出变法图强、实行君主立宪制的主张,并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对中国社会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3)民主共和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主张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民主共和国。

(4)新文化运动:1915年,面对袁世凯“尊孔复古”的逆流,以陈独秀为首的资产阶级激进派发动了新文化运动,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思想界的主流。

【篇三】高三复习历史必背大题

1.说明、表明

“说明”,“表明”的含义也相似,就是说从什么材料得出结合论(这个意义多用“表明“,如 1995 年高考历史第 22、24、30、32 题)。此外,“说明”还含有分析、阐述之意(这个意义多用于问答题,如“概括说明这些局部战争为什么未以能遏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94 年高考历史第43 题最后一问“(恩格斯)对原先的结论进行修正,说明了什么?”就相当于说“表明了什么?”也就是“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的意思。

2.体现、反映

“体现”“反映”主要说明不是直接的,而是间接的,不是表面的,而是深层的;不是现象,而是本质。如,“下列 19 世纪中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中,体现了资本主义历史潮流的有……”此题的含义可这样理解:“资本主义历史潮流”这个实质,通过“美国内战“、“日本明治维新”等史实来“体现”。又如,“试从民族关系的角度分析此诗所反映的社会现象”。民族关系既有“战乱和分裂”,又有“各民族间的友好交往和合作”,且后者是主流,这一现象,通过刘迎的诗“反映”出来了。这样的答案,要转几道弯才能组织现来(不是直接能够得现结论的),考生如不能领会此意,何能作出符合命题者意图答案?

3.指出、举出

指出直接说出某个(或某此)史实或结论;而举出(列举)则为举列性质,如不限定,一般应全部列出(史实或结论)。如,“……指出 19 世纪 70 年代以前在政治领域内世界上有哪三股进步的历史潮流,从中各举出两个重大历史事件”。 此题只要简明扼要地答出有哪三股潮流,每股潮流举两个例子就行了。但当年有的考生却是想到哪件事就把前因后果都阐述一遍,最终却未能归纳出什么潮流,真是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也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这就是因 为没掌握解题要领,尤其是没搞清楚题目要求的缘故。

本文来源:https://www.baozhen-education.com/xueke/75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