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源分类 > 精品 > 正文

哲学与人观后感精品范文(精选六篇)

【www.baozhen-education.com--精品】

哲学与人观后感精品1

我以前在当当网上买过书。通常需要3-4天才能送到。这次,我去了卓越。我6日中午下了订单,但我不想。有人在7日一早敲门送书。卓越比当当快?不能下这样的结论,刚看了傅佩荣的《哲学与人生》,如何提升哲学素养?

培养思考习惯、掌握整体观点……咱也活学活用一下嘛,至少不以偏概全。“对任何事情都要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久而久之,就可以超越自己的成见,思想也将更为圆融。”

哲学。我在高中学了一点理论。恐怕我对不起老师。当年的老师是个魁梧的老师,很有激情的,印象中,他总是用两只熊掌一样的手在头顶上比划,“哲学嘛……”,人在教室四周走动,小数点也在教室横飞。一上课就很忘我的老师,是个好老师,只可惜,我的智商实在不高,无法理解老师的许多话。

记忆中,高二时,我还当了一年的政治课代表。这门学科我没有任何特色,至今不明白班主任的用意。是拿掉我的英语课代表的职务于心不忍,还是有别的激励的意思?.CoM

不清楚,班主任没找我谈一句话,我那时一直在黑暗中想,老师为什么只照顾到急于在英语学科上要进步的同学她(**自亿库网请*****。)呢?老师有没有想到我的感受?

后来,也在一直假设,要是老师那时找我们多谈谈心,也许……学生时代的我多么渴望老师给予的言或行的鼓励啊。既然我是一名教师,我当然知道孩子们在心理上需要什么。于是我毫不吝啬,该付出的绝不占有着。

&“生活是丰富的,但对每个人来说,我们只能活在当下。”

今天读了第十三章,《教育与自我》,收获颇丰。

主要内容是:

教育是作风的培养:教育的三个阶段:1。浪漫时期;初级阶段;2。精确期限:初中六年;3。大学毕业后的展望期。教育就是自我的要求。

人生四大领域:群体、自我、自然界、超越界

教育与自我生命的发展:自我认知、自我定位、自我成长与自我超越

我认为值得回味的语录现在供大家一起分享:

我们常说教育是“自我教育”,就是因为它需要受教育者的配合……教育是一个需要靠自己去承担的责任。

在孩子们准备好接受现实世界之前,这篇文章是由收集的。)他必须先把这些浪漫主题提供的情节作为他所信仰的世界,然后慢慢长大,接受真正的挑战。若是忽略此一阶段的需求,幼小的心灵将会受到伤害。

如果在中学阶段没有好好努力,那么这一生

在知识的领域中,恐怕必须放弃许多权利了。

“很多人不快乐,就是因为找不到人生的意义。然而,人生的意义又是什么?人到了中学,人生的意义就是考上大学;到了大学,人生的意义就是顺利毕业或继续学习。

这样的意义一直往后推延,最后总是要碰到结束,而在这个关卡上,不能在以一个具体的东西作为意义了(如赚到多少钱、当到什么官)。这种意义在人的生命过程中是无法实现的,所以人不能在外面探索,只能在里面寻找,也就是对自己的一种要求,要求自己达到一种最高完美的境界。”

当你和别人相处时,如果你发现他们的意见和我们的不同,你不应该生气,而应该借此机会反省。

所谓“最好总是要碰到结束”那就是死亡吧。一个人一生中会完成一件件有意义的事,难道当他死了后,他所做的一切就都没意义了么?生命究竟有没有意义?

你既然问了,那就一定有意义。很少人能达到圆满的境(**自亿库网请*****。)界,但生命的意义不就是在追求圆满的过程中么!

只有当人们问这样的问题时,他们才能有这样的终极思维。动物不会。这就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一个人的生命内涵由他所选择的价值所构成,如果无法回答:‘人生中什么最重要’?代表你根本不了解自己。”

从古到今,人们都会用“盛世”和“乱世”来形容当时的社会面貌和历史状况,其实不管是盛世还是乱世,都是“俗世”。在现实世界里,人们通常用利益来衡量一切,并学习各种求生的本领来适应社会,以致不被社会所淘汰,这样是符合达尔文的“进化论”的。然而人们会忽视一些人之所以被称之为“人”的那些精神价值,信仰、真诚、尊严、正直、忠诚、率真、爱情……这些东西本来人人都有,可是人们在追逐名利的时候或多或少的把他们丢失了、遗忘了,遗忘和丢失的不是这些东西而是他自己,他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更不知道人是什么。

有些人一辈子都在追逐什么,但总抓不到,就像狗总喜欢咬尾巴,但总咬不到一样。我们只看到那条狗拼命地转过身来,但跳不出那个圆圈。

傻瓜想让别人更多地了解自己,而智者却想了解自己。一个连自己都不认识的人怎么能指望别人认识他呢?

“一个人如果刻意追求快乐,往往得不到快乐,就算得到也很容易失去。相反的,当一个人化解自我的执着之后,就不再刻意追求快乐了,结果当他不去追求快乐,快乐反而自己降临,换言之,真正的快乐是

在无意之中来到的。快乐是一种由内而发的感受,不是向外探求所能获得的记得很多年以前,我就职于一家建筑单位,在这家公司里有很多和我年纪相仿的同事,大家都很谈得来,既是同事又成了朋友。那段日子过得很快乐。

后来由于企业不景气而裁员,我也不得不离开那了。本来每**夕相处在身边的同事一下子就没有了,心里非常的失落,总希望他们有空时来看看我,大家聚聚,回忆以前开心的日子,我也非常期待每次的聚会。可是很奇怪,每次聚会结束后,心里失落得感受比没聚会时还要厉害,有点举足无错的样子,后来对于聚会,我既是期待又是担忧,矛盾极了。

后来,我渐渐地养成了看书的习惯,从散文、诗词、到孔孟之道、经典著作等等,虽然看的书不多,却能在阅读中感受到无比的快乐和精神上的愉悦,每看完一本书就像经历一次旅程,在旅程中感怀历史、感悟人生、感知生命,感激这些文字给你带来无穷的快乐。晓风残月,青灯黄卷,丝丝秋雨,手捧香茗,此情此景,岂不快哉!朋友,向外探求;读书,由内而发,两者兼顾,相得益彰。

活在当下,珍惜巅峰体验,是一种能让人在一瞬间感觉到什么都不缺,一切都是美好和完整的感觉。

哲学与人观后感精品2

孙正聿教授的演讲《哲学与人生》无疑是令人难忘又发人深省的,他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我对哲学、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哲学是什么?作为一个理科生,我接触的并不多,意识里觉得它是一门学科、一种思想,或者是一种智慧。中国历来将从古至今的智者成为“哲人”,可哲学到底是什么呢?

孙正聿教授讲到,哲学乃是“使人作为人而能够成为人”,是对人生有系统的反思。“学科学,我不说,你糊涂;我一说,你明白。而学哲学,我不说,你明白;我一说,你糊涂。

”这句话看似简单,却道出了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在当今社会,很多人认为只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就足够了。其实,从真正的人的意义上讲,如果他们缺乏一种哲学修养,他们就不是冯先生所认定的真正的人。学科学,能使我们成为某种特殊的人,也就是“专门人才”;而学哲学,能使我们成为一个有教养的现代人。

这就是哲学与科学的区别,即哲学的特殊意义和价值。

接下来孙教授从哲学与人生出发,从哲学层面上对人生有一个大体的解说,谈了一下自己的体会。具体来说,它分为三个问题:人的存在;人的人性化;人的世界。

人的存在,是一种超越性的存在。世界就是自然,它自然而然地存在。那么人生也是自然。

人自然而然地生,自然而然地死。然而,从自然当中生成的人,它恰好超越了这个自然,孙教授对“人的五个无法忍受”的阐述中表明了人是一种超越性的、理想性的、创造性的存在。同时,它将生存与生命相比较。生存是一种无意义的生命活动,生命是一种寻求意义的生命活动。

这就是人和动物的区别。只有我们年轻人热爱生活,积极创造,才能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人的人化,人使自己成为人。人是个性化的产物,是个性化的结果,是历史的存在。这是人和动物的不同。

动物一代又一代地复制自己,而人一代又一代地发展自己。这是人和动物的不同。人是一种教养,而教养源于教育。

这就是受教育的意义。所以我们最应该重视的是能够接受高等教育,这是我们成为现代人的最基本前提。

人的世界,有限世界的超越。神话的世界是自然世界的超越。宗教的世界是世俗世界的超越。

艺术的世界是无情世界的超越。伦理世界是小我世界的超越。科学的世界是经验世界的超越。

而哲学的世界是有限世界的超越。每个人拥有的世界都离不开每个人拥有的知识、理论和成就。因此,一个年轻人必须有两种素养,一种是文学素养,一种是哲学素养。

一个没有文学和哲学修养的大学生,肯定不会有一个完整而美好的人生,因为只有有文学和哲学修养,有一个真整的审美境界,才能有如此强大的理性美。有了这两个成就,世界对我们来说是丰富多彩的。

哲学作为一种终极存在,应该成为我们生活的标准和尺度。只有用哲学的角度有系统的反思我们的人生,才能真正的做到“作为人而能够成为人”,才能拥有真正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哲学与人观后感精品3

因为看一个人读此书,而知道此书;因为听到一个人说书好,而想拥有此书;因为特殊的机缘,而拥有此书。

其实,这本书在我这已经搁置了很长一段时间了。原因有三:一是买书不如借书,陆续看了很多别人的书,这种富有是自家书不能给予的;二是手中可供选择的书太多,挑来选去中,它总会成为舍去的;三是觉得深奥,需要定心定性地研读,过早接触怕是打击了刚刚建立的读书信心。

其实,这些也都是借口。对于哲学,我是颇有“慧根”的。在唐山师院两年的脱职进修中,“逻辑学”这门课程考试全年级只有两个满分,我就是其中之一。这样的成绩恐怕也是不多见的吧,惹得苑老师亲自到班里来非要亲眼见一见如此通灵的学生。

但是将哲学与人生放在一起,这是第一次。当决定捧起《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时,我就抱定了“啃下去”的决心。人到四十,真是该思考人生的时候了。

就是怀揣着这样的小心思,我踏上了哲学与人生之旅。走进去,才发觉这是一片绿洲,自然地吸引我前行,一路前行。

随着阅历的增长和心态的成熟,感觉这样的一本书应该成为每一个中年人的人生必修课。此时的我们,工作、生活都处于一个“瓶颈期”,不谈家庭,不论孩子,我们还有没有自己呢?……

哲学与人观后感精品4

《哲学与人生》这本书是美国耶鲁大学哲学博士,曾任比利时鲁汶大学客座教授,荷兰莱顿大学讲座教授,台北大学哲学系主任兼研究所所长,现任台北大学哲学系、所教授傅佩荣所著。《哲学与人生》是傅先生对于哲学真有心得,而且善于作简洁清晰的表达。比如在讲解哲学是“爱智”时,他把“爱智”定义为“保持好奇的天性,探询一切事物的真相”的生活态度,“把“智慧”概括为“完整”和“根本”两个特征,又将“爱智”的“爱”解释为温和而理性的“友爱”,而与狂热的“情爱”、浮泛的“博爱”相区别,令人感到既准确又颇具新意。

重读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让我有种回味和共振的感觉,那种经历后的精炼总结让我孜孜不倦,像是看到自己拍摄的一部人生电影,而主角就是我,其中的行为有些是意气风发,有些是冲动不顾后果,我也因此得到了回味的乐趣,书中也有很多我所未经历的一些,但是有了共振和回味,我相信即使面对未来,我也有拨云见日的功力很多人认为哲学是一些枯燥的为什么,看了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就会发现,哲学真的距离我们很近很近,而且会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美好,像是我恶魔呢闻到了面包的甜香味。傅佩荣先生的《哲学与人生》是一部可以研读的好书。

本书的作者不是以写书为生的专业作家,而是台大的一位哲学教授傅佩荣先生,所以此书也可看作是一本教材,又由于它的思想性,还可看作是一本励志书。但它与一般教材和励志书又截然不同,因为那些多是“天下文章一大抄”,然而此书却全是傅先生个人思想的结晶。对于这样一位思想大师的著作,鄙人不敢妄加评论,只能把我的一点感悟说与大家听。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将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的精髓提炼了出来,并贯之以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又一堂生动,精深的课;在这里,我们不但会看到历史哲学大师的思想,而且会感悟到许多以前从未想过的东西。

哲学与人观后感精品5

最近刚看完一本名为《哲学与人生》的书,这是一位台湾作者写的书,这本书被列为“高等学校哲学通识教学指导专家推荐用书”,本书集作者数十年授课之精华,开宗明义地讲述了哲学的有关知识,通俗易懂,无半点枯燥乏味之感。有人或许会问,“学哲学有什么用?又不能当饭吃。

”的确,学哲学是不能当饭吃,但学了后却能知道“吃饭是为了什么?”

傅先生在自序中就说,“哲学脱离人生是空洞的,人生脱离哲学是盲目的。”因此,看此书与其说是学点哲学知识,不如说是通过它来审视自己的人生。作者用通俗的语言抽象出西方哲学和中国哲学的精髓,并通过自己的思想,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而深刻的哲学课。

在这里,我们得到的不仅是哲学的本质,更是生命的本质和意义。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代哲学家的思想,还可以认识到许多我们从未想过的是情。我相信读过这本书的人一定能看透生活中的许多事情,看不起生活中的许多名利和挫折。在此,我仅举几句我略有所悟的话与大家分享。

谈到分享,傅先生有句话说得好,“人生所有一切都不能带走,故要与人分享。这种分享不单指财务,还应包括关怀、信念、尊重等。”是啊,人本是赤条条地来又赤条条地去,何必一定要固守自己的东西,封闭自己的心灵呢?

这样或许守住了自己的财产,却错失了许多机会,但与人分享后也许就不同了。这就算是我举的第一句话吧。

我想举的第二句话是,“一个人受过教育之后,最大的特色就是:对于许多事情,不是不能做,也不是不敢做,而是不屑于去做。”这句话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的确,人生可做的事实在太多,其中有关系自己前途和生计的大事,比如学习、工作,也有只涉及当前蝇头小利的小事,比如丢了一块钱,被人骂了一句等,如果把这些小事都耿耿于怀,又哪来时间做好自己的大事呢?

第三句话是,“享乐分为很多层次,若只把享乐定位在身体的、官能的需要,是属于较低的层次,这种享乐的背后实际上是痛苦。较高境界的享乐是内求于己,而非依赖其他因素,因为越是依赖外部条件,这种享乐就越没有保障。”对于这句话,我也是深有感触的。

当今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很多人为了追求一时的感官满足不惜花大量金钱蹦迪厅、泡酒吧、参加演唱会,但很少有人从自己的学习和工作中找出一点快乐,这样,当他们蹦完迪、泡完吧、闹完会回来从事自己赖以生存的工作时就又不得不愁眉苦脸了,以至于许多人因此丢了饭碗甚至走上犯罪道路或自闭甚至自杀,这又何苦呢?

第四句话是,“人类的典范,应该是那些让你我这般平凡的,有着许多烦恼的人都能效法的。他们让我们懂得:烦恼不值得担心,因为能磨练出智慧;死亡不值得害怕,害怕的是不知为何而死。

”这很值得我们深思,现在人们多把拥有大量金钱和物质的人当作自己的偶像,以至于许多人接受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挣钱。其实拥有越多并不见得就越快乐,傅先生在介绍存在主义时就说,“一个人‘有’的越多越不‘是’他自己。因为拥有越多,越没有时间做自己。

”在介绍道家思想时又说,“一个人若多思多欲就不可能快乐,因为欲望没有满足会痛苦,一旦满足之后,又生出更多欲望,更多痛苦。”

细细想来,这些话句句皆是真理。此外,还有许多让我有所感悟的话,比如“作为一个人,最重要的不是有什么成就,而是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人生态度有二:

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一是珍惜你所有的。前者常在压力之中,后者则可自得其乐。”“如果一个人表现不好就怨天尤人,那么当新的机会来到时,反而容易错过。

”等等。这些话无一不能引起我们深深的思考。

从书中可以看出,傅先生是唯心主义者,而我是坚定的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者。也许有人说我们的思想基础不一样,怎么会有共鸣呢?其实不然。

正如周国平在推荐语中所说,“人们是否同意书中的某些观点,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他们的思想总是处于活跃状态。”对于作者的某些观点或许我不尽赞同,但由于此书谈论的是人生,对于人生,本就没有一个固定的答案可提供,正如作者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一个人对于宇宙和人生,一定要存在敬畏的心。

因为它充满了许多谜团,永远无法解释清楚。”既然是奥秘,那最重要的就是思想的互动,更何况傅先生说的许多东西又是那么正确呢?

这本书我已经看了好几遍了,但总是百看不厌,而且每看一遍就有新的收获。每当我遇到什么烦心事而又无法与身边的人诉说时,每当我心中充满太多欲望而又无法实现时,我都会找出它来看一看。看着看着,心情就舒畅了,欲望也消失了。

所以它对我不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副心灵的净化剂啊。

哲学与人观后感精品6

从人类有意识研究人类的生存以来就一直试图触摸宇宙,想弄清楚宇宙到底是什么模样。但是,由于人类发展缓慢,科学技术和人类思想不能发展到能够清楚地研究这个问题的地步。因此,直到今天,人类思想高度解放,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人类对宇宙的认识才真正取得突破。

《宇宙与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上老师放给我们看的一部科普片,它讲述的是地球的诞生与人类的进化,在这部影片里我们不仅能更仔细、更清晰、更完整地去观察这个创造了人类的物质系统,而且还能弄清楚这个物质系统是怎样进行操作的,而这又正好验证了马克思所说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说实在话我一直对科普片都不是很感兴趣,刚看这部片子的时候也是如此,它整个都是讲什么分子原子的,感觉好深奥,根本就看不懂,看了也记不住,刚开始的时候还有点想打瞌睡的感觉,不过看到后来就完全被吸引进去了,因为它讲的是人类的进化,那种想了解人类是如何来的,想看看自己的祖先到底是什么样的思想引领我慢慢地进入了这个神圣而深奥的世界。它使我认识到宇宙是一个生命体,世界是可识别的,世界的起源是物质。在150亿年前,一个温度高得不可思议的能量奇点突然爆裂,造就了这个充斥着大大小小星际物质的浩瀚宇宙,并且,到现在为止,这150亿年间这个爆炸仍然在进行得,也就是说宇宙的形成是核聚变的结果,而这一情况是一直随宇宙的存在发展而存在的,因为宇宙的运动是不会停止的,一旦它停止运动了,它必将被自身的引力所灭亡。

而这也体现了运动是绝对的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宇宙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不同数量的原子在宇宙中制造不同的东西。

而原子又由一些更小的微粒因受到微妙的力平衡而构成,微粒再由更小的微粒构成,究竟有没有最小的不可分的微粒以构成这个宇宙,至今科学尚未发现,但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终有一天,科学将会揭示整个宇宙的奥秘。然而,从我们所知的宇宙的形成来看,不难得出世界物质性的结论。

由《宇宙与人》这部影片我们也可以知道人类的诞生是在宇宙运动了n年之后,宇宙的运动造就了人类能够存在的条件,然后再经过慢慢地一代一代的生命体的生存与灭亡,例如恐龙时代,人类就慢慢地诞生了。人类的诞生,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逐渐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按人类意志发展的世界,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采取措施避免恐龙时代悲剧发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许人类真的可以在地球上永久地生活下去,但人类要认识到的是人类在利用自然,向自然索取的同时必然在对自然进行着破坏,这样最后必将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环境,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在影片中我们也知道了人类对自己大脑的认识还没对宇宙的认识深,目前最多开发了百分之十几,这个无穷的宝库剩下的百分之八十几也许就是留着去给人类解剩下的谜团。人脑是一个神秘的领域,它是开启宇宙奥秘的金钥匙,但它的发展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努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且在人类科学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在参与实践的同时,要改变客观世界,也要改变主观世界。要认识到人的生命与整个宇宙的生命相比是短暂的,而宇宙的生命于宇宙的历史相比只是一个瞬间,那么在这短短的人生旅程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

是无所追求,终日无所事事,等到生命结束的那一天才为自己的碌碌无为而羞耻,还是应该选择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呢?这是每个人都必须思考的问题,也是一个应该时刻牢记的问题。如果你选择什么都不追求,那么你就会像宇宙中的一粒尘埃,在生命消失的那一刻就会沉默。

但如果你选择的是勇敢地追求,那么你短暂的生命将会迸发出像烟花一样耀眼的光芒,尽管短暂,它的美丽却会使看到的人永远铭记。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对生活充满爱,对生活充满希望和追求。

在看《宇宙与人》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哥伦布,他当时为了给生活带来发展,相信地球圆说,便要环航地球,探索出一条丝绸之路。今天我们的科学家们既要探索我们的宇宙。

《宇宙与人》它讲述的是地球的诞生与人类的进化,在这部影片里我们不仅能更仔细、更清晰、更完整地去观察这个创造了人类的物质系统,而且还能弄清楚这个物质系统是怎样进行操作的,而这又正好验证了马克思所说的“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由《宇宙与人》这部影片我们也可以知道人类的诞生是在宇宙运动了n年之后,宇宙的运动造就了人类能够存在的条件,然后再经过慢慢地一代一代的生命体的生存与灭亡,例如恐龙时代,人类就慢慢地诞生了。人类的诞生,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逐渐把地球变成了一个按人类意志发展的世界,在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采取措施避免恐龙时代悲剧发生的主观能动性。几千年来,人们一直试图触摸宇宙并找出它的样子。

但是始终受到科学技术以及思想的制约。直到今天,人们思想的高度解放和科学技术的空前发展,为我们提供了这个机会,让我们静静地坐在屏幕前,仔细地欣赏宇宙的形成、地球的进化和人类的发展。在这部影片中,我们不仅可以更细致、更清晰、更全面地观察创造人类的物质系统,而且还可以了解物质系统是如何运作的。

过去100亿年来,宇宙物质运动的细节被前所未有地“缝合”,人类的存在与物质运动之间的千丝万缕的线索一直在追寻。最终,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我们的宇宙是一个超智能材料的“车间”,它最自豪的产品是人类。至此,我由衷的相信马克思的那句话"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成果的总结,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根据世界的本质来认识世界,坚决反对加法和主观臆测。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一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

我们只有在马克思主义哲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鉴于这些事实,我们坚信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剩下的只是时间早晚的事。

既然世界是可以认识的,那就涉及到如何认识世界。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此时就显示出强有力的作用。只有在正确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加上我们不懈的努力,世界才能得到我们的充分承认。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建立,特别是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正唯物主义的指导下,能够正确认识世界。

世界是发展的,是变化的。辩证法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辨证思维的基本方法主要有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等。

辨证思维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媒介,是人们理性思考的方法。世界是客体,人类是主体。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是长期与自然斗争的活动。

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我们逐渐形成了这些对自然的正确的意识并且掌握了正确认识自然的方法。站在前人的肩上,我们只要正确的运用这些认识论和方法论最终一定能够认识这个世界。我认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

在人类出现之前,恐龙曾统治世界,但是这样一个庞大的物种最终消失在这个世界上,也许这也说明了必将有更高级的生命来统治世界。之后人类便出现了,接着人类学会了运用自然规律,学会了耕种,学会了把自然的改造为适合人类的,人类的智慧就这样不断地被开发。地球也慢慢的按照人类的意志被改造的越来越生机勃勃。

人类已然学会了趋利避害,也许恐龙灭亡的悲剧绝不会在人类身上上演。但是,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都应该辩证的去看待。

人类在改造地球、向自然索取的同时,也在破坏着地球环境,并且促使着这个自然向着不利于人类发展的环境转化。环境污染、人口膨胀已经让人类吃够苦头, 据世界《红皮书》统计,20世纪有110个种和亚种的哺乳动物以及139种和亚种的鸟类在地球上消失了。目前,世界上已有593种鸟、400多种兽、209种两栖爬行动物和20000多种高等植物濒于灭绝。

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去遏制这个势头,恐怕将来毁灭地球的,不是一颗行星,而是人类自己了。就像影片中说的“宇宙已经把物质智能交给了我们,但是精神的道德准则却要靠我们自己来建设,否则,文明的级别越高,毁灭的概率也就越大”。

作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我们应该好好的看看俞孔坚的《回到土地》一书,主张生态环保和节约的设计理念,呼吁回归自然,回归本真。大地母亲给了我们生命的源泉,却不能容许我们向她疯狂的索取,自然索取的同时必然在对自然进行着破坏,这样最后必将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我们一定要从自己做起,保护地球,保护地球的环境,保护我们共有的家园。

当恐龙遇上花

今天在马哲课上观看了《宇宙与人》这部科教片,其极具教育性的知识和丰富的特效制作使全班同学沉醉其中。也许有人会被在三星堆发现的奇特青铜器所吸引,有人会被引力与电磁力的“抗争”而激动,有人会被宇宙演化的过程所震撼……但是,我在观看到恐龙灭绝的那一章时,对其“花朵灭绝说”感到十分好奇,并有所感受。

传统的观点认为,恐龙时代就是因为彗星撞击地球而结束的。因为当彗星撞击地球时,其扬起的灰尘覆盖了天空,使环境急剧恶化,导致恐龙的灭绝。然而,片子中提到,恐龙有巨大的身躯,它们的食量很大,而食谱却非常单调。

它们吃的是靠孢子繁殖的不会开花的低级植物,而当更具竞争力的拥有花这种新的繁殖器官的植物把恐龙喜欢的食物逐渐挤出了大地时,固执的恐龙只能在繁花似锦的新世纪忍饥挨饿。当然,不能说,花是恐龙的惟一杀手,但它们肯定比恐龙喜欢吃的植物更有生存的竞争优势。今天,我们还能在热带雨林的角落里,偶然看到不会开花的孤零零的恐龙时代的蕨类植物。

我们应该庆幸它们的脆弱,否则吃得饱饱的恐龙,也许今天还会漫步在我们星球上,那人类也许永无出头之日了。

的确,由于拥有花的植物比低级的蕨类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强,所以花的数量急剧上升,导致恐龙因肌饿而郁郁而终。但不要忘记,纵使花的数目再多,恐龙也总有机会找到能吃的东西。只是恐龙过于“固执”,或者是说,过于不适应环境,挑三捡四,非蕨类植物不吃,才导致灭亡的后果。

有花的植物,很大机会会结果,味道未必都如水蜜桃般美味,但起码可以勉强果腹。假使恐龙们稍微调整一下自己挑剔的口味,放下自己“地球的主人(最起码当时还是)”的尊贵地位,给自己机会,尝试垂青一下“其貌不扬”的果实,或许,它们还真的很长久地活下去,人类的历史将往后推许多年。

其实,不只恐龙如此,人亦有时会落入这“固执的陷阱”,原地踏步,不思进取,导致落后的境地。当清朝还在满足于天朝威武的美梦,闭关锁国之时,欧洲各国已快马加鞭地进行着一次又一次的科技革命,最终以科技的力量把清朝打得落花流水,狼狈不堪。当吴王夫差只顾享受着胜利的喜悦,不顾臣子的劝谏之时,越王勾践却没有屈于被俘的耻辱,向与以前相比差之甚远的恶劣环境挑战,毅然卧薪尝胆,最终获胜复国。

要取得更好的生存,首先就要适应新的环境,敢为人先。要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必须冷静观察自己的纰漏,虚心学习,认真改进。

本文来源:https://www.baozhen-education.com/ziyuanfenlei/88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