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源分类 > 学案 >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合集5篇)

【www.baozhen-education.com--学案】

案例分析属于综合性较强的题目类型,考察的是高层次的认知目标。它不仅能考察考生了解知识的程度,而且能考察考生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它能考察考生综合、分析、评价方面的能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合集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

〔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

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

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

师: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赞赏鼓励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互相评价相结合。在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强化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及时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教学中逐步地实施师生之间互动评价,通过丰富的课堂阅读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正确地关注自我,认识自我。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例: 我在上《生命 生命》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师:小朋友,现在请你们把第二段中自己认为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把快乐与大家分享,好吗?

生 1 :我认为“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茁壮成长”这句话最令我感动!

师:为什么呢?

生 1 :我从“不屈向上,茁壮成长”可以感受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和顽强拼搏,所以我很感动!

生 2 :你说得真好,我同意你的意见,香瓜子在艰苦的环境下不屈不挠、茁壮成长,的确令我们感动。

生 3 :你们都说得有理,但我要给你们补充一点, “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这句话也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表现得淋漓尽致!

师:同学们,你们真聪明,能从不同的角度体会到了生命的珍贵和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哪谁能用朗读的形式来表现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呢?(一学生朗读)

生 1 :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

师:你们俩读得真好,让老师感受到了香瓜子对生命的渴望!

生 2 :老师,他们读得语气很美,我仿佛看到了香瓜子在恶劣的环境下屈壮成长的画面,我想和他们比一比。

生 3 :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把句子中的几个重点词语读出不同语气了。

师:同学们不但读得好,而且评得也很到位,你们都很了不起!还有没有句子令你们感动呢?

生 4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这句话也写得好。

师:你的眼力不错,我也认为这句话写得好。可好在哪里呢?

生 4 :我认为“即使”这词用得好。

师:为什么呀?说给大家听听。

生 1 :我说不清楚,可我就是觉得“即使”用得好。

师:说不清楚是正常的,你能觉察到“即使”用得好,就已经非常了不起了。大家想一想,“即使”字还可以换成别的什么词?

生:即便、虽然、纵使、就算、哪怕 ``````

师:你们的小脑子好灵活呀,词语那么丰富!自己用心读一读,体会一下。你们还觉得写得好的有哪些词呢?

生:“仅仅”这个词也用得好!(就这样你来我往的,下课的铃声响了)

[ 分析与反思 ]

新课程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以更多的发展和表达的机会,教学要发扬民主,提倡“群言堂”,倡导多向信息交流。在《生命 生命》这一教学片段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充分地展开了交互式的评价方法。教师给予学生鼓励的眼神,富有激励的话语,如“你读得真棒、你评得很到位、你已经非常了不起了,你的脑子好灵活,词语真丰富!”之类的话语,受到老师真诚的赞赏,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空间更加广阔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随之得以更加充分的发挥,学生真正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主人。

赞赏是一种由衷的真情的表扬。面对学生的精彩回答,教师应给予出自内心的赞赏,这可能对学生是一次终身难忘的鼓励。学生互评在这一片段中运用的非常频繁,小学生喜欢模仿老师去评价别人,这种互评方式有利于学生互相学习优点,改正不足,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判断是非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如在朗读时,学生能对同伴的朗读作一番点评:“你读得真不错,我也想读一读。你读得语气很美,我要和你比一比。你的朗读水平进步了许多。”在评价中学生学会了朗读,学会了竞争,锻炼了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促进自己全面发展。

在整个教学片段中,我非常注重每个学生的感受,以激励为主,敏锐地捕捉其中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和同伴心诚意切、实事求是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思维,营造一种热烈而又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生引导到评价中去,调动所有的学生关注评价、参与评价,使学生在评价中交流,在交流中学习,并且在评价中得到进步,共同提高,全面发展,从而使课堂评价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导语促生成

案例:教师布置一道思考题给学生:“‘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作者在作诗过程中曾改过多次,试想想,作者可能用过哪些字?”学生的答案有“吹”“到”“来”“染”“过”……教师让学生把这些字放到诗中读一读,和原文作比较,然后问他们哪个字用得好。有学生比较完后说自己的字比原文用得好。教师说:“你也变成个诗人了,不过还是‘绿’字用得好。”这样的评价是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的。

其实,教师在评价时可以加入这样的导语:“同学们都有自己的见解,这值得赞赏。请把你选择的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想一想,再读原文,告诉大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学生去读,去比较,去感悟,去发现“绿”字的美妙,也体会自己选择的字的不同凡响,而不必一定非得要学生接受“绿”字就是唯一的好答案。笔者当时就在听课,问了坐在自己身边的学生为什么觉得自己的字用得好。他说:“‘染’字让我想到春天就像一个画家,她把小草染成绿油油的,而让花儿开得五彩缤纷。‘绿’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漫山遍野的绿草,充满春的生机。我觉得自己用的字所描绘的世界很美。”你看,这学生说得多好,不值得肯定吗?

分析:在本案例中,教师没有将隐含教育价值的生成内容转换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说教师重知识目标的达成,轻过程体验与经验的积累,轻情感态度和能力的培养,课堂中的生成与预设没有有机的融合,教师即时评价的语言没有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因此就不能达到及时回应、有效回应的效果。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争论促生成

【案例】教学《金色的鱼钩》,老师让学生用一定的速度读课文,完成一道填空题:这是一个_____的班长。小组合作讨论之后,学生代表发言。

生:这是一个舍己为人的班长。

生:这是一个诚实守信的班长。

生:老师,我反对。老班长没有做到诚实守信。

生:老师,这篇课文讲的是老班长牺牲自己,成全三个小战士的事情,与“诚实守信”没有什么关系。

……

师:我建议同学们先别急躁,你们都静下心来听听他的理由,好吗?

生:老班长答应过指导员,无论多么艰苦,也要把三个小战士带出草地。而在还有二十多里路就要走出草地的时候,老班长却死了。所以我说他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而且在老班长奄奄一息的时候,他自己也亲口说“我没有完成党交给我的任务”。

师:老师很喜欢听到你这样的观点,说明你认真看书,认真思考,这个方法值得所有的同学学习。生命诚可贵,难道老班长就不愿意让自己好好活下去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老班长为什么就不喝那救命的鱼汤?(学生读书思考。)

生:我从“奄奄一息”这个词看出来老班长快要死了,他知道自己就算喝了鱼汤也活不下去,所以他就说别浪费东西了。他不喝,是要省下来让给三个小战士喝。

生:文章前面说,老班长四十岁还不到,就“背有点驮,高颧骨,脸上布满皱纹,两鬓都斑白了”,我觉得老班长常时间营养不良,到这时,生命已走到尽头。

生:老班长之所以会变成现在这样子,是因为他总把吃的东西让给了三个小战士。书上说得很清楚,“我从来没见他吃过一点儿鱼”“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的鱼骨头”。

生:老班长为什么要这样做,他自己也解释得很清楚,他说:“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真有个三长两短,我怎么去向党报告呢?难道我能说,‘指导员,我把同志们留在草地上,我自己克服了困难出来啦。’”

生:这让我想到了《马背上的小红军》这篇课文,小红军和老班长都是那种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

师:现在我们再回到最初的那个话题,老班长是个讲诚信的人吗?

生:我觉得是,他答应指导员要把三个小战士送出草地,事实上三个小战士是平安走出草地了,老班长说到做到了。

生:老班长如果自私一点,每一次做好鱼汤先自己喝的话,死的人就不会是他了。他为了实现自己对指导员的承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生:老班长和《军神》中的刘伯承一样,让人肃然起敬。

……

【分析】把握课堂内与众不同的声音,教师就能让自己的课堂焕发出不能预设的精彩,在这时候,教师的即时评价成了画龙点睛之笔,课堂的亮点在教师即时评价过后出现。当学生有争论的时候,教师不必过早地表明自己的观点,毕竟教师的“权威”在某种程度上始终存在。

学生认真研读文本,悟出了字里行间所蕴涵的前因后果,难能可贵的是,这是学生自发自觉地主动参与,因而生成的教育意义与教师的生硬解释有着天壤之别。在这里,既要求教师对文本的熟知,又要求教师敏锐地发觉问题的价值,而且一旦问题铺展开来,教师对它的动向要把握得不偏不倚,处理得恰到好处。否则,随意把握生发点,目标不定,或指向不明,或方法不当,都有可能导致丧失语文教学的特点,造成无效的生成。在即时评价用得好,生成状况来得妙的课堂里,学生才能“敢于直言”“畅所欲言”,经过这样的锻炼,学生才有可能做到“言者善绘”“闻者有味”,或者“言者善辩”“闻者善断”。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疑问促生成

【案例1】教学《小英雄雨来》,课堂气氛活跃。在谈到雨来的英勇顽强时,学生情绪都很激动。

这时,教师小结一下,引入下文:听到还乡河传来枪声,乡亲们都以为雨来被鬼子打死了,伤心地往河沿边跑。雨来真的死了吗? (有学生举手,教师以为他要回答问题,让他站起来。)

生:老师,我有一个地方不明白。 (学生的说话让老师意外,但老师还是不假思索示意他说出来。)

生:老师,我在想,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

师:你问得多有意思!给老师的感觉就好像眼前有一道光在闪过。同学们,老师现在请你们就这个问题来谈谈自己的看法。

生:我认为鬼子在多此一举,不过幸亏他们这样,要不然雨来就逃不掉了。

生:我觉得这是鬼子的阴谋,他们是想告诉村子里的人们,如果不跟他们合作,就是雨来这样的下场。

生:这叫杀一儆百。

生:这叫杀鸡儆猴。

生:还有一种可能,我认为鬼子是想引出李大叔。

师:说说你的理由。

生:鬼子根本就不想杀雨来,而只是想乘机引出李大叔。把李大叔抓住,才是鬼子的真正目的。如果李大叔知道雨来被抓之后要被枪毙,一定会奋不顾身跑出来救他。电视里的共产党员都是这样做的。

生:我觉得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如果鬼子不把雨来拉到河沿上去枪毙,就不会有后来雨来死里逃生的事了,这样一来,文章开头写“雨来的游泳技术高”这一部分内容就是多余的了。

……

【案例2】学习《田忌赛马》。学生质疑,孙膑的做法不可取,理由如下:田忌和齐威王进行第二场比赛的时候,孙膑给田忌献了一计,让他用下等马对齐威王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齐威王的中等马,用中等马对齐威王的下等马,结果田忌反败为胜。可书中有交代,田忌和齐威王的赛马规则是“他们把各自的马分成上、中、下三等,比赛的时候,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这样一来,孙膑不遵守比赛规则,手段不光明,赢得不光彩。教师认为学生言之有理,让大家讨论从这里可以看出孙膑是个怎样的人。学生对孙膑的评价是“奸诈”“投机取巧”“没有诚信”……《田忌赛马》这篇课文我们要赞赏的是孙膑善于观察,认真思考,而不是对他进行批判。

【分析】案例2中这样的拓展与文本的价值趋向格格不入,而且破坏了文本原有的人文内涵。因此,教师在即时评价的时候,要对生成点进行判断选择,不能无原则地认同,造成谬误的生成。

有些教学资源确实来自学生的无心插柳,对于案例4中的问题“日本鬼子为什么不在屋子里就把雨来枪毙,而非把他拉到河沿上去呢”,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可能未曾考虑过,一些教学参考书也不见得提到过。当学生答非所问时,教师惯有的反应是批评指责,或纠正错误,或立即制止。在案例4中,教师发现学生有疑问,这个“疑问”又含有鬼子的目的和作者的目的,大有文章可作,因此才顺其“疑问”拓展开去。学生根据文本由此及彼进行推理,层层递进,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写作目的做了一个透彻的分析。这样的生成过程,应是学生学习的高一层境界。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错误促生成

【案例】在“谈天说地”课上,话题围绕《西游记》展开,从“孙悟空大闹天宫”到“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得津津有味。后来,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人物,谈谈对他(她)的看法。学生说到孙悟空,说到唐僧,说到猪八戒,也有的说到了白骨精。

生:我觉得,孙悟空不是个好徒弟,唐僧一批评他,他就生气,要用金箍棒打唐僧,后来还撇下唐僧不管,回花果山了。

师:可后来孙悟空回到唐僧身边了吗?

生:孙悟空后来不但回到唐僧身边,最终还帮助唐僧取得了真经。要是没有孙悟空,唐僧不能成功的。

师:有句话说得好啊,不怕有错,就怕不改过。

生:老师,我看白骨精也有值得赞赏的地方,她为了吃到唐僧,肯动脑筋,有恒心有毅力。 (此言一出,有好多学生竟然都纷纷认同。)

师:老师想请问你,白骨精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

生:坏事。

师:白骨精坚持不懈地去做坏事,我们应该佩服她吗?

生:不应该。

【分析】“课堂教学活动首先应该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叶澜)教学,最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百分之百地学会了什么,而是学生是否以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参与课堂。课堂教学应成为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智慧碰撞的对话过程。在多元解读的语文课上,学生的多元反应不一定都是正确的。当学生的表达与一些固有观念发生矛盾的时候,教师就不应做放任自流的旁观者,或是毫无价值趋向的中立者,或是不分青红皂白一棒子打杀的独裁者。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对“贺知章是不良少年”的问题,对“白骨精也值得赞赏”的问题,教师有必要进行说服引导,让学生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和人生观。应该说,这样的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须做到的。

【篇2】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让学生学得趣味、学得有味,致力于学生终生、全面发展,突出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是每个语文教师的职责。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阅读积累,已储备了必须的知识,也有着相应的阅读理解和写作本事。他们正处于生理发育的初期,心智正在发展,血脉正在构成,这些学生即将迈入中学的大门,如何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有效发展他们的语文本事呢?

  (一)因势利导迁移应用

  六年级学生在学校里显得更为活跃,他们有热情,也显得任性、容易冲动。有时他们会在桌面上、厕所里涂写,几句小诗、一行话语,好象像以此表达对学校的留念,更多的学生早在第一学期就忙着写临别赠言。教师如何因势利导,抓住学生的情感契机,引导他们以恰当的方式表达出来呢?实践证明:进取疏导,把他们的心语得以外化,由此激发他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是有效的路径。恰逢学校欢庆百年的盛事,学校面貌有了大改观,组织学生为新砌的花坛写温馨的宣传用语,为新建的大楼内部选择格言警句、写凡人小语,为学校广播站进取撰稿。在练笔、讨论、推敲中学生乐而不疲,尊师爱校、友爱同学的完美情操得到提升。例如,为了给学校的百年纪念石碑起个悦耳的名称。

  (二)融会贯通,以一当十

  六年级语文教学如果仅凭几十篇课文的精讲深挖、设计无数的练习,由此来提高学生的阅读本事和习作水平,往往难以到达预期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兴趣难以提高。的确,课文只是个例子,应由一篇文章的阅读触及其余,启发学生把知识融会贯通,灵活、高效地学,趣味有味地学。例如在学习了《卖火柴的小女孩》后,相机返顾或推荐《小珊迪》《小音乐家杨科》等课文,引导学生把几个人物作横向比较,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分析感悟本事,这是从文章的资料方面相串联的;还能够从作家的系列作品拓展,在学习小组里交流安徒生这位“世界童话大王”的名作,花时少、收效高,关键是培养了学生广读博览的兴趣;还能够进行读写知识的迁移,在阅读教学中巧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新年的阳光照着小女孩小小的尸体上,她的手里还捏着一把烧过了火柴梗。新年的街头热闹依旧,可怜的小女孩并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大家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们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发展。由此,教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求,让这一久远的童话故事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小女孩被奶奶紧紧地搂在怀里,她俩越飞越高,越飞越远,飞到那没有饥饿、寒冷、痛苦的饿地方去了。她们向着光明和幸福飞去。看,那青青的芳草地、活泼的孩子们把她们吸引住了

  ,她们来到了,来到了你们的中间。你会,你会,你会。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的阅读本事得到了培养。

  (三)开发课程熏陶情感

  在实际课堂中,异常是六年级语文教学中,难以听到琅琅的读书声,如果我们基于以培养学生的读写兴趣为目的、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根本,必然会摒弃。学校广播电视台对六年级的这一活动进行了全场摄像在全校播出了。这一活动的开展激发了同学们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丰富了学生们的学校生活:同学们觉得毕业前的学校生活是紧张有序的,也是丰富多彩的,令人回味的。在他们的习作里、日记中有生动的记录;在他们的影集里、学校网里有珍贵的镜头;还有的以诗与画的形式、书信的方式告诉自我的亲朋好友,这是没有预设的、水到渠成的语文学习活动。

  我想,这是在问教师,又不仅仅是,我们该认真反思反思教学中的一些行为了。

【篇3】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抓意外促生成

振兴街小学   吕萍

【案例】 学生在朗读课文《赤壁之战》。

“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岸。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

“唉——”一声叹息突然间响起,学生的读书声断断续续地停了下来。

学生都很自然地把目光投向那个发出叹息声的学生小明。只见小明时而挠挠脑袋,时而摸摸额角,一脸的窘相。很明显,出现这种状况,并非他的本意。

看到这,老师灵机一动:同学们,刚才小明发出了一声叹息,这声音似乎意味深长。现在请你们来进行猜想,小明为什么会在突然间发出叹息?

生:小明是一边读书一边叹息的,说明他是对文中的描述有感想。

生:当我们读到“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时,他才叹息,说明他是为死了那么多人而叹息。

生:小明替曹操而叹息,当得意洋洋的曹操发现自己转眼间被周瑜打得落花流水,将士死伤不计其数时,肯定会忍不住深深叹息。

师:小明,请你说说,同学们的猜想对不对?

小明:我是为曹操而叹息。他原来应该稳操胜券的,可没想到结局却是一败涂地。

老师把话题一转:那请你说说曹操失败的原因在哪儿?

小明: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曹操不应该轻信黄盖。在决战就要开始的时候,黄盖来投降,曹操应该有所防备才对。

生(插嘴):就算相信黄盖是真投降,那也得留一手,派人到江中心去接黄盖,待确认之后才让他靠近大本营。或者收到黄盖的信之后,曹操马上派人混入周瑜的军营中,暗中调查一下事情的真假。这就叫兵不厌诈。

生:我听爸爸说曹操是个多疑的人,那为什么在如此重要的战争面前,他却那么轻信别人呢?

老师紧接着说:对啊,身经百战、老谋深算的曹操这一次怎么就那么糊涂呢?

生:书上说曹军号称八十万,而周瑜的兵才三万,双方实力相差太远,所以曹操就得意忘形了。

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曹操也不是个神仙。

生:所以我们读这篇课文就要吸取一个教训,骄兵必败。

生:周瑜以少胜多,说明自己势力弱,但只要不放弃,想办法,同样有机会赢别人。

老师再转话题: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周瑜以弱胜强的原因是什么?

生:我觉得黄盖功不可没,为了让曹操读自己的诈降深信不疑,他吃了不少的苦。

生:火攻计划要顺利实施,就一定要有东南风相助,而诸葛亮把天气和时间都算准了,他也立下汗马功劳。

生:我觉得周瑜、诸葛亮和黄盖之间配合得天衣无缝,这是赢得胜利的关键。要知道,他们的计谋一环套着一环,一处出错便全盘皆输。

生:我还觉得周瑜的战前准备充分,比方说想方设法让曹操八战船用铁链连起来。如果战船不连,火攻也不会发挥那么大的威力。

师:看来同学们课前的《三国演义》没有白看,说起来有理有据的。想当年,项羽和刘邦在垓下决一死战,项羽战败,他觉得无颜见江东父老,便自杀身亡。可曹操不同,他回到北方后,总结经验教训,励精图治,很快就东山再起。现在老师布置一道随堂练笔:《〈赤壁之战〉后续》(一)欢喜庆功宴;(二)悲壮华容道。想象一下周瑜和曹操在战争之后各自都会做些什么?

【分析】新的课程理念认为,课堂不再是完全预设的,而应随机地以学定教。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教师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采用课堂教学即时评价,抓住“一声叹息”做文章,巧妙引导,展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颇具个性的心灵体验。

西方学者有一句话:有时候我们追求意义,不需要解决问题。在这里,教师强调的是让学生在一种情感的体验当中学习,并做深入的理性思考,谈自己对课文中人物的看法,谈自己对事件的思索。学生的这种生成靠的就是老师的权变,还有对学生思维方向的准确把握和水到渠成般的导向。随堂练笔是教师即兴布置的一个作业,但这绝不是心血来潮。当学生对文本有了深刻的体会和感悟之后,完成这样的作业就有据可循,有话可说。课堂讨论已将学生带入到一种情境之中,学生只不过将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用文字串联起来罢了,难度并不大。

【篇4】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五年级上册《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第二课时教学。课前把学生按4人一小组,分成12组,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组内学生的探究和互助活动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对学生的认知、情感、自信心、同伴关系等产生进取影响。

  【合作一】学生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为了编写这部明史,谈迁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并用笔圈划出相关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体会,然后组内交流,最终全班以小组汇报。组内成员都找出来关键词语,小组汇报后,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些数字背后的艰辛,都凝聚着谈迁一腔的心血。

  【合作二】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学习第二自然段,《国榷》原稿被盗,对于这对于年近六旬、体弱多病的谈迁来说,简直就是飞来横祸、一场厄运。学生小组合作交流探究“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他重新站立起来”“假如你是谈迁,你会对自我说些什么”小组交流探究中,学生们想到了许多的名言警句以及应对困难决不退缩的历史人物。如,“使人站起来的不是双脚,而是梦想、智慧和创造力”等名言和对谈迁说“只要厄运打不垮信念,期望之光就会驱散绝望之云”等话语以及学生合作表演。

【篇5】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2019年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第二学段(3--4年级)中的阅读课程目标是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相对于小学第一学段的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阅读要求又有了质的提高,对刚入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很困难的,因此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渗透方法教学,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从而让学生理解文本的内涵,学会更好的阅读?

  下面我就以部编本教材三年级上册第二十课《美丽的小兴安岭》教学为例, 阐释我在教学中如何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进而引导学生体会文本的内涵。。

  一、借助生活积累, 理解词语的意思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重点描写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景色,作者在每一自然段采用的方法都不同,第二自然段描写春天树木生长的迅速,作者用了“抽出”这个词,表现小兴安岭的树木生长迅速,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对学生来说怎样去理解这个词语成为理解春天树木生长状态,所以在授课时我采用了以下方法帮助学生理解。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师:“抽出”这个词,你什么时候会用到或见到过这个动作?

  生:抽纸的时候会用到。

  师:我们一般会说抽纸,很少说抽出纸,想一想你还在哪里见过这个动作?

  生:(踊跃要回答,指生答)我在电视上看到过,有的大侠在行侠仗义的时候会抽出宝剑。

  生:弟弟有一个木头剑,经常抽出木剑模仿挥剑的动作。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请一位同学上台表演一下抽剑的动作,其它同学思考这位同学抽出宝剑的速度怎么样?

  (学生情绪高涨,积极要上台表演,指生上台表演,第一名同学在抽剑很羞涩,速度不够快同学们都说不像,后又请了一位,动作迅速,表演到位,学生直呼很像,随即我有了以下追问。)

  师:大家都觉得他表演的很像,你发现他抽剑的时的动作怎么样》

  生:(同声回答)速度很快。

  师:作者把这个词放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

  生:(指生答)说明树木长的很快!

  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出示了相关树木生长的视频,学生很快明白了这个词的含义,并知道了如何朗读这句话,从而理解了春天小兴安岭的特点。

  【分析】生活积累是有效的表达方式,理解容易且牢固,因而在语文学习中,有些词语就可以引导学生的生活积累来理解词语,感受文本的内涵。这样既达到教学目的,又教给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利用生活积累。词语的意思往往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讲出来只是被动的接受,悟出来才会受益终生。在这一片段中,对“抽出”一词的理解,我没有停留在词语解释教学状态,而是置

  “抽出”一词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体验中,引导学生加入适当表演,如此,“抽出”一词便产生了一种新的张力。当学生生活中的相似记忆被唤起,触摸到词语所蕴含的内在含义,并感同身受时,这种词语理解的方法也便在学生的阅读中深深扎根。

  二、借助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字典、词典是阅读中遇到障碍时最好的帮手,它不仅能让学生

  理解生词的意思,如果能养成一种阅读习惯,更是让学生一生受益的事情。而对于小学生来说,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会让以后的语文学习事半功倍。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有时关键词语的理解,对一句话来说至关重要,它影响学生对整句话的理解。

  比如这一课中“早晨,雾从山谷里升起来,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理解“浸”这个词,成为理解小兴安岭夏日早上雾浓、犹如仙境一般美丽景色的关键词语。我就给学生们出示字典中关于“浸”的解释:1.泡在液体里2.液体渗入或渗出3.逐渐。学生结合生活体验,一下子就知道了“浸”的意思,指“泡在液体里”说明夏日晨雾很浓,小兴安岭全部在雾中,更确切地形容整个森林被包容于雾中的形态。一个字就写出了雾浓的特点,感受作者用词的准确,体会到此时的森林就像一幅水墨画,有一种朦胧,再配上出示的浓雾的图片,在学生的赞叹声中,能感受他们被眼前的美景所吸引。这是一种方法的引导和渗透,更要学生明白工具书的作用。

  【分析】 小学语文新课标中不仅要求学生能借助字典、词典,理解生词的意义,同时还要求学生在查字典时注意据词定义,即教会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准确选择意思。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中的意思也不同,学生通过查字典、词典等方式不仅能理解生词的意思,更要去选择用哪个意思更为贴切,进而理解整句话的意思,感受作者表达的情感。

  三、借助多媒体手段,理解词语的意思。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一课是部编本的教材的第二十课,也是原人教版书中留存下来为数不多的课文之一,可见这篇文章无论是在选裁还是学生的阅读指导上、情感态度上都有重要意义。小兴安岭是我国重要的林区之一,有许多珍贵的木材和资源,一年四季风景秀丽,如何让远在千里之外的学生感受小兴安岭的美呢,我主要采用了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进而感受小兴安岭的美丽和物产丰富。以下教学具体使用了这些方法。

  1.“山上的积雪融化了,雪水汇成小溪,淙淙地流着。溪里涨满了春水。”

  师:天气转暖,积雪融化了,这句话不仅写到了小溪流淌的样子,还写到了溪水的声音,知道是哪个词吗?

  生:“淙淙的”。

  师:我们一起来听听这种声音?听完之后谈感受。(播放积雪融化,小溪欢快流淌的视频)。

  生:(生思考后谈感受)小溪流淌地很欢快,春天的小溪可真欢乐。播放视频后,学生很自然感受到春天的小兴安岭不仅树木长得快,而且到处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在朗读时也自觉地加重这些词语,更有感情。

  2.“夏天,树木长得葱葱茏茏,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挡住了人们的视线,遮住了蓝蓝的天空。”

  师:夏天的树长得怎么样呢?您是从哪些词体会的?

  学生根据老师的问题小组合作,发现了许多词语,如“葱葱茏茏”“密密层层”“严严实实”等,唯独“封”有些同学没有发现,实际上这个在这句话中是关键,且在课后练习题中也重点提到了这个词。这个词不仅写出了小兴安岭树木繁多,枝叶不仅是将上面的天空遮盖住,而是上上下下的空间都被浓密的枝叶封闭得严严实实。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词,我出示一些小兴安岭树木茂盛的图片,遮天蔽日,学生更加直观感受到小兴安岭夏天树木枝繁叶茂的特点,也感受到作者用词的准确。

  【分析】现代化的多媒体手段能再现了课文所描述的美丽景象,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景也尽收眼底,把学生的想象与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借助更加直观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更全面地理解词语的含义,进而感受小兴安岭是一座美丽的大花园。教学实践证明,现代化多媒体手段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和意境,更加直观有效。

  四、借助想象,理解词语意蕴。

  1.“小鹿在溪边散步。它们有的俯下身子喝水,有的侧着脑袋欣赏自己映在水里面的影子。”

  在教学这句话时,我首先让学生体会“散步、欣赏”这两个词语,感受作者采用拟人手法的作用,表现小鹿活泼、可爱。随后我用“有的……有的”句式,让学生自主想一想小鹿有的还会做什么?学生在想象和联想下,说出了“有的在河边悠闲的晒太阳,有的在兴奋玩捉迷藏,有的在悠闲自得的喝水......”等,在学生的想象下,学生更感受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2.

  这一课中,冬天景色描写较少,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小兴安岭的冬天也很美丽,我抓住这段“白雪”一词让学生想象,并设置了几个场景:远远望去,这真是-----

  一阵风吹来,------走近一看-----

  学生在想象场景的提示下,能说出“远远望去,这真是冰天雪地的世界。一阵风吹来,雪花从树上掉落,像蝴蝶在翩翩起舞。走近一看,树上积满了白雪,层层叠叠,好一个冰雪大世界!”等语句,在配上我搜集到的冬天雪景图片,学生在想象中感受到小兴安岭冬天的美丽。这样,让学生透过词语想象文本情境,领会作者的表达。

  【分析】 想象更能让学生走进文本情景,说出个人体会,不仅锻炼了学生表达的能力,同时又能实现词句理解的目标,多角度感受文本的内涵。如此加上学生个性体验,更有趣味性,学生在想象中,在表达里,在个性体验中,不仅理解了词句的意思,还享受了优美的情景,理解了文本的内涵。

  五、教后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意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全国著名教育学家于漪也说教师的“教”是启发学生的学,引导学生的“学”。施教之工在于启发、引导、点拨、开窍。教师为学生学懂、学会、学好而教,任何教学方案都是为学生而存在而起作用。所以教是为了不教,教会学生理解词语的方法,就能帮助学生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进而理解文本内涵,获得情感体验。

  《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展现了小兴安岭一年四季的美丽的景色,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在每段的表达方式上,作者采用的方式都不同,文章中有些重点词语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成了理解全文含义的关键点。教学中,我根据不同词句,采用调动生活积累、查字典、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语的意思,引导学生自觉地使用这些方法来理解词语,进而理解整句话的意思,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感情。同时在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导学生大胆的表达,在说话与交流中,融入课文情境中,走进文本,感受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更容易获得情感的共鸣。

  语文教学历经了数次变革,每一次都在学生的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就意味着老师也要不断进步,有目标、有方法的教给学生知识,锻炼其能力。现在部编本教材的使用,语文教学的目标越来越清晰,那就是核心素养,教会学生更多理解词语方法,引导学生把这些方法应用到语文实践中,让理解词语的能力在一次次实践中游刃有余,学生才会有长足的进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100例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报告

本文来源:https://www.baozhen-education.com/ziyuanfenlei/452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