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baozhen-education.com--教案】
【篇一】二年级音乐《童趣》教案教学设计
【预设目标】
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学会朗读文言文;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文。
3、能整体感知,体会童趣,领悟童心。
【教材解读】
《童趣》写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蚊子、丛草、土砾、癞虾蟆,并把它们想象成美丽又奇特的图景,充分表现了儿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能力,揭示了儿童神奇美好的内心世界。学好本文,可以诱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想象力。
【学情分析】
学生有类似的生活体验,课文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初学文言文,以激趣为主,不机械地文白对译,不搞公式化的分析。
【教学方法】
朗读法和探究法。
【教学准备】
儿歌《数鸭子》。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师生互动,课堂探究
1、师生竞读:
⑴范读。
⑵生读。
⑶评议。
明确:读好文言文,要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音节停顿、语气、语调。
2、疏通再读:
⑴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交流。
⑵全班交流。
⑶指名读、集体读。
3、探究诵读:
合作探究:
⑴课文紧紧围绕哪个词来写?你怎么知道的?
⑵课文写了哪些“物外之趣”?
⑶作者是怎样发现这些“物外之趣”的呢?还需要什么?
独立感悟:
这些联想中你最喜欢哪一个?
你从本课学习中有什么感悟?
三、小结并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熟读、背诵全文。
3、小练笔:运用联想和想象写一件自己的童年趣事,字数不限。
【篇二】二年级音乐《童趣》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简介
《童趣》位于人教版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是清代文学家沈复追忆童年生活的一篇文言散文,生动描述了观蚊成鹤、神游山林并鞭驱蛤蟆的趣事,表现了童年生活的乐趣。本课是七年级学生上初中后将要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除了落实知识点外,学习方法的指导尤为重要,力争为后面逐渐加长加难的文言文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
1、培养文言文的诵读习惯,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一般方法,理解并积累文言词语,如“鞭”“驱”“明察秋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等。
2.品味文中的童真童趣,学习用天真烂漫的童心细致观察事物,做一个富有生活情趣的人。
3、继续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设计意图:语文课应当使学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语法”,这些新课标中的要求在目标1和3中得以体现。目标3则力求通过语文课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整个教学目标的设计遵循“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基本特点。”]
三、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诵读课文,疏通文意,体会“物外之趣”。
2、探究“物外之趣”的根源,培养生活情趣。
(突破方法:导入时辅以歌曲,再畅谈自己的童年趣事,以激发学习兴趣。设计多遍朗读,每一遍朗读都有一个目标,由浅入深,培养语感,感受领会“物外之趣”。探究时步步深入,由文章到生活注重课内外的链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领悟,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
四、教学方法
1、诵读法: 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接触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师应当提示朗读节奏,指导学生进行朗读,读出文言文的味道,品位童趣。
2、合作探究法:在落实课文的翻译,赏析课文,生活链接时都可以引导小组相互讨论,合作探究,领会文章主旨。
五、课时设计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应当设计为两课时。但为保证本篇说课的完整性和连贯性,我把它设计为一大课时,把前两个环节上成一课时,后两个环节上成一课时也是可以的"。
六、教学过程
播放歌曲《捉泥鳅》。
(歌曲的主题是童年,旋律优美,节奏欢快。利用课间时间播放,活跃气氛,调动情绪,激活学生对于童年生活的回忆。)
(一)、导入新课
1、童年是一个个五彩的梦,珍藏在我们记忆的盒子里;童年是一朵朵不败的花儿,盛开在我们永远的心田上;童年还是一串串轻快的音符,时常回响在我们的耳畔……同学们,在你们的童年里,发生过哪些有趣而难忘的事呢?
学生发言。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听听他的《童趣》。
2、简介作者及作品出处,落实在书本上。
(强调文学常识识记要点:作者的姓名、朝代、字、号、作品、评价等。属于学习方法的指导。)
(二)、初读课文
1、朗读指导
A、听读:首先让老师来表现一下,听老师读课文,注意文言文文朗读与现代文朗读的不同。
B、自读:课堂上最美的就是琅琅读书声,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比一比,看谁能做到“不错读、不漏读、不添读”。
C、帮读:老师从这一片洪亮的读书声中,感受到你们学习的激情,“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还有问题的,就大声的说出来,让我们互助合作,共同进步。
出示课件:
[ 重难字读音提醒:
藐(miǎo)小 项为之强(jiāng) 鹤唳(lì)云端 怡(yí)然称快
土砾(lì) 壑(hè) 癞蛤蟆(lài há ma) 庞(páng)然大物
部分节奏停顿提醒:
余\忆\童稚时 故\时有\物外之趣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项\为之强 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D、齐读。解决了问题就又有了进步,让我们一起齐读课文,争取把文言文的味道给读出来。
(朗读是学习语文重要的方法之一,但朗读不可盲目进行,最好分层实施,由浅入深,让学生在熟悉课文的同时,逐步增强能力。良好的范读对刚进入初中的学生是很有必要的,“给出一个高度,让学生去追求”。)
2、翻译指导
A、请同学们结合资料书及课文下边的注释,疏通文意。
出示课件:
[老马支招:
u 提倡独立思考,也鼓励小组讨论,互助合作。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在书上相应的位置做好笔记。
例:故(所以)时(常常)有(拥有,获得)物外之(的)趣。
u 翻译四字诀:
换:解释。例:昂(抬头)首(头) 观 之
加:增加。例:必细(仔细)察(观察)
补:补充。例:(我)见二虫斗草间
调:调换词语的位置。例:徐喷以烟(慢慢的用烟去喷)]
B、把在翻译中遇到的难题提出来,互助帮助解决。
出示课件:
[重难字词翻译提醒:
项为之强(通“僵”,僵硬) 故(所以)时有物外之趣
私(暗自、暗暗地)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方(正)出神 鞭(用鞭子打)数十,驱(驱赶)之别院
兴(兴趣)正浓 果(果然)如鹤唳(鸟鸣)云端]
(翻译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及难点。这是学生上初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关于翻译方法的指导应尽可能的详细并便于学生掌握,以逐步形成学习文言文的能力。)
(三)、品读课文
1、寻“趣”:在小组间用“我认为课文的‘趣’表现在_____”这种句式寻一寻课文中的“物外之趣”。
2、说“趣”:概括文中共讲了哪几件“物外之趣”?作者都有怎样心情?试着给全班同学说一说。
在和同学们讨论的过程总结出作者获得物外之趣的方式除了观察外还有“想象和联想”。
出示课件:板书设计: 观蚊成趣(怡然称快)
[藐小之物———→物外之趣 神游山林(怡然自得)
鞭驱蛤蟆(兴正浓→呀然一惊)]
3、品“趣”:声情并茂是朗读的至高境界,以情带声是朗读的至胜方法,让我们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来品一品作者的童趣,好吗?赛一赛,看谁读得更好。
(先“寻”,再“说”,最后通过读来“品”,步步深入,既品味课文,体会童趣,又指导了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朗读水平。)
(四)、生活链接
1、这就是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童年。一花一天堂,一沙一世界,原来生活可以这样的富有情趣,看来“生活中不是缺少乐趣,而是缺少发现。”,同学们,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呢?
学生讨论发言:学会仔细观察,并培养自己的联想想象力。
2、教师举个例子同学们讨论一下
有个同学很喜欢找乐趣,同桌起来答问时,他会偷偷地把同桌的凳子挪开,等到同桌坐下时,摔了个四仰八叉,他觉得很有乐趣,哈哈大笑。这个“趣”跟浓复的“童趣”有何不同呢?
讨论得出:
前者是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的趣,是自私的趣,是低级趣味。
后者是通过仔细观察,充分发挥联想想象,将“物”美化、大化、理想化,是童真之趣、高雅之趣,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表现。
3、在生活中,你有哪些行为是高雅之趣,哪些行为是低级趣味呢?
(透过这个教学环节,将文里文外、过去现在、作家读者有机结合起来,既让学生感受到文言文的可亲可爱,也使学生情感受到熏陶,提高审美情趣。)
(五)、学习小结
通过朗读、翻译、品析,与生活链接的方法我们学习了文言文《童趣》,不仅让我们领略了沈复童年时的物外之趣,也提醒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高雅情趣的人!同学们,让我们保持一颗童心,从小养成良好习惯,努力成长为一个有知识、有情趣、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人。最后我们以齐读课文来结束这堂课。
(总结学习方法,加强情感影响。)
七、板书设计
《童趣》
沈复
观蚊成趣(怡然称快)
藐小之物———→物外之趣 神游山林(怡然自得)
鞭驱蛤蟆(兴正浓→呀然一惊)
(板书的设计包含了从生活中发现“物外之趣”的方法,课文的主要内容,及课文朗读的感情指导,起到一个课程提纲及对教学方法重难点强调提醒的作用。
【篇三】二年级音乐《童趣》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 通过聆听和表演,体验与本课主题“童趣”相关的音乐内容。感受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2 能在音乐实践中编创适当的歌词。
3 能准确地按节奏拍击,边唱歌边做拍手游戏。
教学重点:学唱《打花巴掌》《蜗牛与黄鹂鸟》
教学难点:感受音乐情绪
教学方法:动感教学法
教具准备:钢琴, 多媒体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玩具交响曲》
2、聆听《出发》。
教学过程:
一、聆听《玩具交响曲》
1 导入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自己喜欢的玩具?”
师:“今天我们就来听一首关于玩具的歌”[出示《玩具交响曲》音乐]
2 引导学生体会活泼有趣快乐的音乐情绪。
3 复听乐曲,试着让学生说出音乐中有哪些特殊的声音,在听到乐曲中模仿小鸟的声音用手势表示出来。
4、听音乐做自己喜欢的动作,表演或模仿敲击某种乐器。
二、聆听《出发》
1 导入
师: 看到小狗拉着雪橇你想到什么?[出示《出发》图文]
2 初听音乐
提示:音乐中描绘的小朋友是怎么出发的?
你仿佛听到什么?
3 复听时,学生随乐曲进行表演。
三、课堂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唱《打花巴掌》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学习新课《打花巴掌》
1、出示节奏:×××× × │×× × │×.× ×× │×
2、学生自由讨论后读出节奏。
3、学唱《打花巴掌》
a、导入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玩过拍手游戏”
师:“北京的小朋友在玩拍手游戏时还能拍出各种各样的鲜花,你们听听”[出示《打花巴掌》音乐]
b、提问:他们都拍出什么花?
C、通过听唱法学唱歌曲。
d、歌曲基本学会后做拍手游戏。
学生听音乐《打花巴掌》,教师提示这首歌的儿歌部分两人一组互相击掌。儿歌部分即兴表演。
e、分组创作新歌词,相互演唱、评议。
4、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A、请学生听音乐《打花巴掌》歌曲部分,边听边讨论(4组分别拿一件乐器)怎样用打击乐器为歌曲部分伴奏。
b、4个组分别用四件打击乐器伴奏后再合奏。
三、课堂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蜗牛与黄鹂鸟》。
2、学习节奏0 x 0 x∣0 x x‖为歌曲伴奏。
3、 创编活动。
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师:“小朋友们有没有看见过蜗牛”[出示蜗牛图] 同学们见过黄鹂鸟吗?老师这里也有一个黄鹂鸟
的图片(出示图片课件),下面老师要给同学们讲一个发生在蜗牛和黄鹂鸟之间的故事:冬冬家门前有一棵葡萄树,春天葡萄树刚长出嫩绿的叶芽,一只蜗牛背着它那重重的壳就开始从树低下慢慢的往上爬,这时正好被站在树枝上的两只黄鹂鸟看见了,它们俩在那里嘻嘻哈哈的笑蜗牛,“蜗牛兄弟,葡萄成熟还早着呢,你这么急着就想吃葡萄了!哈哈……”蜗牛抬头看了看黄鹂鸟说:“这有什么好笑的呀,等我爬上葡萄架上的时候,葡萄不就成熟罗!”黄鹂鸟听了摇摇头飞走了。
二、学唱歌曲
有位叔叔把这个故事编成了一首歌曲,歌名叫《蜗牛与黄鹂鸟》让我们来听听。(放课件VCD)(边听边带着学生摇摇身体,摆摆头,感受音乐的美感。)同学们一定觉得这首歌曲很好听吧!(生:是)那 就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曲吧。
1、再次听唱,要求同学们带上表情来听唱(从学生中找出一个表情好的同学做示范。)
2、跟老师的钢琴唱,从学生的声音、音准、吐字、表情等方面出发,使学生能得到提高。
3、让同学们站起来声情并茂的演唱一次,同学们也可随着音乐做律动。
三、学习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1、老师这里有两个节奏型(出示课件)
1: o x o x | o x x ‖
2:xxxx x | xxxx x ‖
老师示范拍节奏
2、同学们讨论一下,哪条节奏型更象蜗牛爬行的样子,等一下我们就用它为歌曲伴奏(学生讨论并回答)。
3、练习节奏
听歌曲为歌曲伴奏两遍,同学们可选择合适的打击乐器,老师作指导。
四、 创编活动
师:这首歌曲不但内容有趣,旋律轻快、活泼,而且也是一幅非常美丽的画面,同学们能不能用你喜欢的方式表现这首歌。比如,喜欢表演的同学们可以为这首歌曲设计舞蹈动作,或者邀上你的几个朋友,一起来创编这首歌曲的情境,如有的可以扮葡萄树,有的可以扮黄鹂鸟,还可以扮蜗牛,进行情景表演,你如果有别的想法也可以。需要头饰的同学到我这里来拿,现在大家开始动手吧!(老师巡视)。
1、鼓励他们活动,尽可能让大家都参与活动,
2、对学生进行指导,
3、学生展示
舞蹈和情景表演的同学谁先来表演给大家欣赏一下,同学们看完后说说他们的表演怎么样,有哪些精彩的地方,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如果你帮他改改,你会怎样改,发表一下你的宝贵意见。
4、相互评价
五、 德育渗透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这首歌曲,你能从蜗牛和黄鹂鸟身上分别学到一些什么?(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性。)
六、课堂小结:
师:今天很高兴听到同学们美妙动听的歌声,看到你们精彩的表演和非常富有创意的绘画,同时,通过学唱歌曲使我们懂得了不能象黄鹂鸟那样自以为是、以自己的长处取笑别人的短处,和在生活中要学习蜗牛不畏艰难,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
一、教材内容分析
歌曲:《打花巴掌》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聆听和表演,体验与本课主题童趣相关的音乐内容,感受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2.能在音乐实践中编创适当的歌词,表现歌曲。
3.能用线条、点表示自己听到的音乐。
4.能准确地按节奏拍击,边唱歌边做拍手游戏。
三、教学重难点分析
通过聆听和表演,体验与本课主题童趣相关的音乐内容,感受表现不同的音乐情绪。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教学准备
教学光盘
课时安排
1课时
授课时间
11.4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
二、新课教学
1、完整地听歌曲范唱
2、说一说歌曲唱出了什么内容?你听到了什么?简短地叙述歌曲内容。
3、听范唱录音,轻声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4、随录音填唱歌词。
5、分小组演唱,比一比哪一组歌儿学的快。
6、学生之间展开评价,找出不足。
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三、结束部分:
教师小结,学生讨论。
带领学生拍击节拍,随着歌曲准确地轻轻地拍击。
完整、准确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课堂检测与反馈
男女生比赛,看哪组唱的好
板书设计
打花巴掌
教学反思
《打花巴掌》中的节奏较难,学生把握不准确,还需反复练习。
二年级音乐《童趣》教案教学设计意图 二年级上册音乐童趣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