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源分类 > 教案 > 正文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四篇

【www.baozhen-education.com--教案】

第一篇: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林徽因的家世、留学经历、人物性格,以及诗歌创作的特征

2、理解诗歌的含义,捕捉诗歌的意象,体悟作者倾注于诗中的感情

3、品味修辞的妙用,感受诗歌的韵律,领略诗歌和悦流畅的音乐美教学重点

1、才女诗人为表现浓郁的“爱的赞颂”,而选取的清馨的、富有情意的意象。2、诗歌独具特质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教学时间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徐志摩的笔端,林徽因是“高高在上的云雀天鹨[liù],纵横四海不问今古春秋,散布着稀世的音乐锦绣”;在沈从文眼中,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在费正清的心中:“林徽因是具有创造才华的作家、诗人,是一个具有丰富的审美能力和广博智力活动兴趣的妇女,而且她交际起来又洋溢著迷人的魅力。”冰心也为她所折服,赞叹道:“她很美丽,很有才气。”“皑如山上雪,皎若云中月”,她以轻盈柔美的笔调创作诗歌,一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便如霞光万丈投影于你我心间,带领读者走进明媚春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林徽因的《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感受她笔下明净澄澈的四月天。

二、讲授内容

(一)作者介绍

林徽因(1904—1955年),福建闽县(今福州)人,原名林徽音。父亲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长诗文。林徽因16岁时就随父亲游历欧洲,20岁时她又来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她接受东西方文化的熏陶,东方文化赋予她一种植根灵魂的底蕴和文化内核,西方文化拓展她的内在思维和表达方式,中西文化融合造就了一个“文化林徽因”。

林徽因在中国文坛上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方面成就斐然。她的诗玲珑剔透,情感纯真炙热,意象错落有致,表现了诗人真挚、细腻的内心世界和精细、微妙的艺术感受,具有明丽与清新的韵致。她的散文,恰如诗人卞之琳所说,是“并非形上的诗,不外露的诗”,也体现了作者学识渊博、思想敏捷、热情洋溢的个性特点。代表作有《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林徽因在中国古代建筑领域里也做出卓越贡献,是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开拓者。被喻为“中国第一才女”的林徽因,标志着一个时代的颜色,她出众的才、倾城的貌,浪漫的情感生活也像一个春天的童话,幸福而甜蜜。

(二)诗歌的创作背景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最初发表于《学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关于本诗的创作意图,学界有两种说法。一说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徐志摩罹难,是为了赶赴林徽因举办的演讲会,而当林徽因得到徐志摩遇难的消息后,悲痛欲绝得昏倒在地上,还委托丈夫去出事地点捡了一块飞机残片,把它挂在卧室的墙上。情深至斯,令人无限叹惋,因此不少人在读《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时,坚信这首诗是为徐志摩而作。另一说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其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

(三)课文解读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林徽因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声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1)审视诗歌标题

“四月天”在西方通常指艳丽、丰硕与富饶,不少人认为诗中的“四月天”是指代徐志摩,大概是对“徐林恋”念念不忘,仍然记得徐志摩《偶然》中“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以及林徽因悼念徐的《别丢掉》中那句“你仍得相信,山谷中流着,有那回音。”故而,人们借用“四月天”来指代两人未能圆满的爱恋。

也有不少人认为,“四月天”表达了林徽因对儿子梁从诫的爱,是一位母亲书写对新生儿的生命赞歌,而最能体现这一点的就是意象“新鲜初放芽的绿”的运用,这一片初放芽的嫩绿,将对孩子那种无以言语的疼爱表现得淋漓尽致。一句“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将温柔的母爱溢满了人间。

(2)品味诗歌意蕴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声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第一节,笑声勾勒画面。“点亮”突出了“点”这个动作、“春的光艳”显示了“春”的灿烂和妖娆、“云烟”则直接是状态的描写,若隐若现渺渺茫茫。“你”的笑声“点亮”周围的“风”,随即笔峰一转,由“轻灵”的听觉导向画面的“光艳”,在通感中,“交舞着变”的是春天的景象。这一组文字,由对人的怀想引向声音,又借助声音引向春光,“交舞着变”构成了一个轻盈、鲜活、灵动的场域。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第二节,黄昏晕染早春。诗人把镜头转向了黄昏,飘渺、空灵、纯净的“云烟”,让黄昏不再孤寂凄冷,而变得温暖微醺。柔软的“风”、闪烁的“星子”和点洒的“细雨”,这些柔美的意象,给人一种湿润的感觉、早春的感觉。诗的意象就像一幅画,在鹅黄的飘扬中晕染了蔚蓝的底色,轻柔得仿佛不见。

那轻,那娉婷,你是,

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第三节,圆月构筑美满。“轻”和“娉婷”两个词构成了特殊的意象,“轻”是春风的轻抚;“娉婷”是随风招摇的舞,描绘你的轻盈和美好。你戴着“鲜妍百花的冠冕”而来,正是人比花俏,花衬人娇的写照。“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天真”和“庄严”既矛盾又和谐,天真却不失庄严,勾勒出一个鲜活灵动的形象,对立融合之间构成了诗意的张力。与“月圆”承接,又构筑出美好圆满的意境。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

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

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第四节,暖色点亮诗情。四月,在万物复苏的天地间,一切都在跃跃欲试地生长。林徽因笔触下的四月,是“雪化后”的“鹅黄”,是“初放芽”的“绿”,是梦中期待的“白莲”。暖色调晕染的画面与纯净的白莲相互映衬,又与前面章节所勾勒的画面交相辉映,点亮风的笑声、柔风的舞动、雨滴的点洒、花开的声音,声画结合,热闹却不杂乱,纷繁却不喧嚣,诗情在文字间流转。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第五节,希望温暖春天。诗的结尾与开头相互呼应,抒发了作者对“你”深情而绵长的“爱”。花是静态的,“一树一树”给人以生机勃勃的感觉;燕是动态的,低语的“呢喃”更显示其柔美温顺的特质。动与静的照映下,“爱”“暖”和“希望”绽放在春天的柔光里。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用鹅黄、嫩绿为笔,写下春日几多景,满贮着春意;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用星子、细雨为裳,舞出心中无限情,满藏着深情;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用花开、呢喃为曲,谱就人间倾心恋,满盛着眷恋。

(3)解析创作技法

第二人称,与“你”对话。在呢喃、在絮语中吟唱出作者对“你”的情感。“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这句赞颂,引出对“你”的描绘,“笑声点亮了四面风”“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作者将四月天里所有美好的事物化作心中的“你”的图景:带着百花的冠冕而来,笑声点亮四面风,是轻柔的,是温暖的,是摇曳的,带来希望。

多重比喻,绘“你”形象。“你”如“四月早天里的云烟”,变化万千,是或喜或嗔的形态写照;“你”像“雪化后那片鹅黄”,温暖娇妍,是美好形象的生动描绘;“你”是“新鲜初放芽的绿”,青翠欲滴,是生机活力的特质刻画;“你”还是“爱、暖、希望”,浓烈真挚,是满载情谊的真情描摹。

通感运用,传递爱意。在林徽因的笔下,爱变成具体可感的事物,它是视觉上“一树一树的花开”,它是听觉上燕子在房梁间的“呢喃”,它还是触觉上微风吹拂而过的“柔软”。诗人调动多种感官,充分表现出爱之深、情之切、意之密。“人间的四月天”是诗人构筑的爱的空间、暖的住所、希望的栖居地。

捕捉意象,动静结合。本诗意象瑰丽多姿:“四月天”“云烟”“鲜妍百花”“白莲”“燕”,意象与意象的串联,编织成暖春图。朦胧的“云烟”、“吹着”的“风”、“闪”动的“星子”、“洒在花前”的“细雨点”,呈现出一种轻柔飘逸的动态之美;“夜夜的月圆”、“期待中”的“白莲”,又是一种静谧宁和的静态之美。动静结合之中,抒发了爱的真谛。

(四)课堂讨论

作为新月诗派的重要人物,林徽因以其轻灵温婉的笔触留下不少经典诗作,而新月诗派中另一位诗人——卞之琳,也为我们留下了不少经典篇章。请同学们品读卞之琳《断章》,比较这两位诗人各自的诗歌特点。

断章

卞之琳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五)课堂小结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将内容与形式巧妙结合,将中国诗歌传统中的音乐感、绘画感与对韵律的追求和谐地串联。可以说这是一首能够反复吟诵、不断生长出新意的天籁之作。

三、作业布置

说说整首诗除了内容纯净和语言优美之外,还有哪些其他艺术特色?

(1)间接抒情的表达方式。本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运用“四面风”“云烟”“星子”“细雨点”等意象来表达诗人对“你”的喜爱之情。

(2)动中有静的描写方式。例如诗句“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将一幅生动的春光灵舞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此外还有风烟星雨图、月夜花开图、雪后新绿图、花开燕语图等,都为读者展现了动中有静、情景交融的美妙场景。

(3)摇曳多姿的修辞手法。“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清新婉丽的意象通过比喻、排比的手法一一呈现,伴以音乐般的明快节奏,朗朗上口,易于吟诵。

(4)层层深入的结构形式。从“早天的云烟”“点洒的细雨”“雪化后的鹅黄”到“初放芽的绿”,诗人的情感通过各种意象的层层推进,于末尾发出了“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高呼,把情感推向极致,并与诗的开头相呼应。

2.请尝试以“人间四月天”为主题,写一首现代诗歌。

四月的梦

四月的月亮偷走我的声音,

歌声把我引到窗棂。

垂柳摇曳的身姿,

在睡莲的缝隙间倒出你的影。

我想轻呼你的名,

鱼儿摆摆手,

搅碎一池灿烂的星,

装点了初夏的梦境。

教学反思

第二篇: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积累“轻盈、娉婷、鲜妍”等词语。

  2.感知诗中的形象,理解诗人的思路和全诗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写作技巧和诗歌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朗诵诗歌,体会诗歌的感情。

  2.人物生平事迹的讲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

  理解诗歌运用的意象和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我国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女建筑家,大家知道她是谁吗?她是徐志摩先生真正爱了一辈子的人,金岳霖为了她可是终身未娶!

  2.播放一段视频《人间四月天》,引出林徽因。

  二、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林徽因(1904-1955)。原名林徽音,中国著名建筑师、诗人、作家,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之一。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2、背景资料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4月的《学文》1卷1期上,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梁从诫先生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说:“父亲曾告诉我,《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母亲在我出生后的喜悦中为我而作的,但母亲自己从未对我说起过这件事。”对于这首诗的创作意图,梁先生说得很客观。故这首诗有可能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为孩子写一首这样轻快灵动的诗也是绝对可能的。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轻灵(líng)娉婷(pīng)鲜妍(yán)冠冕(guānmiǎn)呢喃(nán)

  (2)词语释义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态美。

  鲜妍:鲜艳。

  冠冕:文中是王冠的意思。

  呢喃:形容像燕子叫声那样的轻声细语。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请概括诗歌每一节的内容。

  答案示例:第一节:爱如四月天里的光艳轻灵。

  第二节:爱如四月天里的柔和恬静。

  第三节:爱如四月天里的鲜妍庄严。

  第四节:将生命、历史融入到自然风景中,展现青春的激越与豪迈。

  第五节:抒发对闲适恬淡的自然生活的追求。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笔下的意境,以及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示例: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那鹅黄,是韧放的生命;那绿色,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新鲜的景色,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这样的季节里,“你”已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戒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一说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

  (2)本诗出现了十一个“你”字,有什么作用?

  答案示例:战时的穆旦写下了具有浪漫主义色彩的自然抒情诗《我看》,洋溢着青春气息。让生命与自然融合,“我”看到自然风景“向晚的春风”“丰润的青草”“绿潮”,此外,“我”还看到了飞鸟融入天空,红晕与大地一体,这是一种人与自然对生命的感知。

  2.品味赏析

  请赏析句中的加点词: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答案示例:“点亮、春的光艳”,这些词语,不是静态的描摹,而是放在动态的、变化的背景中来挥洒,有点像绘画中的晕染,漫出纯粹色彩的边界,正是在那模糊之处,美感油然而生。

  3.写法探究

  这首诗有哪些值得借鉴的写作手法?

  答案示例:①意境清新,画面优美。

  诗歌如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在我们的眼前。开篇“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爱的宣告,“四月天”这一富有灵感梦幻温暖的意象,首先给予读者以丰富的遐想和视觉感染力。紧接着是“云烟”“星子”“细雨”“百花”“月圆”等典型性意象的自然组合,这样五个诗意的画面也映入我们的眼帘,依次是“春光风舞图”“风烟星语图”“月夜花开图”“雪后新绿图”和“花开燕语图”,诗人的情感也随着画卷进一步地自然流露,实现情与景的完全交融,形成诗中有画的审美风貌。

  ②结构匀称,富有建筑美感。

  诗歌一共分为5节,每节3句,全诗的字数和句式,匀整而和谐,从诗形上是典型的传统格律诗,具有类似建筑物外形的美感,即诗歌视觉上的“句的匀齐”。林徽因善于借鉴建筑艺术的技巧,运用语言的符号组合形成富有视觉感染力的外在几何形态,进而引发读者的想像和审美心理,这种特有的建筑审美观反映在林徽因诗歌创作上,是大量建筑意象的运用,实现诗歌与建筑两种艺术的完美融合。“在梁间呢喃”选取了房梁这一意象,实现语言与建筑意象的和谐组合,形成诗歌建筑的美。

  四、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三篇: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以及诗歌创作的背景。

  2.培养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理解诗歌的内涵。

  过程与方法

  1.理解诗人为表现浓郁的“爱的赞颂”,而选取的清馨的、富有情意的意象。

  2.掌握诗歌的写作技巧和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在了解诗歌背景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内涵。

  2.品悟诗意,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3.理解才女诗人浓郁的“爱的赞颂”。

  4.感悟清馨、富有情意的意象。

  【教学工具】

  林徽因的资料介绍,教学PPT,朗读音频

  【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组内批注阅读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仿佛定格在回眸的瞬间,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岁月的长河。

  她走过北平的尘烟,穿过康桥的夜雾,遥望远方时,便落进徐志摩的诗页;她着一件青衫,在古雅的庙店,低眉沉思时,便绘入梁思成的图纸;她与文学泰斗金岳霖的情谊被赞为人与人关系最真最美最崇高的境界。

  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貌,更有幽默机智的谈吐和优雅迷人的气质。她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一个入木三分的评论家,更是一个卓有成就的建筑家。她就是中国现代历史上集佳话、传奇、才艺、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徽因的,一首轻灵舞动、清馨唯美的诗

  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二、介绍作者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1.首先老师来给同学们介绍一下美丽优雅、一身诗意的女子林徽因。

  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和丈夫梁思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方面,她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领域成就斐然,代表作有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参加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异常地精美。

  2.背景链接

  这首诗发表于1934年4月的《学文》1卷1期上。对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说法:一方面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另一方面,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为孩子写一首这样轻快灵动的诗也是绝对可能的。

  三、整体感悟

  1.文题探讨

  诗歌有两个标题。正标题是一个比喻句,“你”是本诗情感倾泻的对象,“人间的四月天”是喻体。副标题是对正标题的进一步诠释。

  四月,一年中的春天,是春天中的盛季。在这样的季节里,诗人要写下心中的爱,写下一季的心情。诗人要将这样的春景比作心中的“你”。

  2.分层解读

  第一节:爱如四月天里的光艳轻灵。

  第二节:爱如四月天里的柔和恬静。

  第三节:爱如四月天里的鲜妍庄严。

  第四节:爱如四月天里的新鲜柔嫩。

  第五节:爱如四月天里的融暖缠绵。

  四、深层领悟

  1.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人笔下的意境,以及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样的四月,该如苏东坡笔下的江南春景。那鹅黄,是韧放的生命;那绿色,蕴含着无限的生机;那柔嫩的生命,新鲜的景色,在这样的季节里泛着神圣的光。这神圣和佛前的圣水一样,明净、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莲花一样,美丽、带着爱的光辉。

  这样的季节里,“你”已超越了这样的季节:“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伴春飞翔的燕子,美丽轻灵,带着爱、温暖和希望。

  这首诗是林徽因写给自己的长子梁从诫的,用来表达她对孩子的无比的喜爱之情,以及从儿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一说是一首情诗,是为已在天国的徐志摩而作。)

  2.这首诗给人的感觉很美,你认为它美在哪里?请作出简要赏析。

  音乐之美:本诗韵脚工整,格律和谐,读来朗朗上口;

  意象之美:选取大量四月天的景物入诗,色彩柔和,动静相宜,昼夜雨雪都被诗人写得极其纯净美好,营造出一个优美的意境;

  句式之美:“黄昏吹着风的软”“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以异于寻常的倒装句式带来一种新奇的阅读美感;

  情感之美:本诗所写情感,是母爱也好,爱情也好,抑或其他,都不失为一份轻柔、纯美、真挚的动人情感。

  【结束语】

  这首诗采用重重叠叠的比喻,把“你”比作“四月天”,就像四月天刚刚萌发的春意,对“你”的爱既温柔,又绵软,读来如微风拂面,让人从身体到心灵感受到一种愉悦的震颤!

  【板书设计】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林徽因

  你的笑响轻灵,似美丽的四月春光

  你是云烟、星子、细雨点,轻柔,曼妙

  你是鲜妍的花朵,圆月,美丽

  你像鹅黄、新芽、白莲,充满活力

  你是花开、燕

  是人间四月天,爱,暖,希望

第四篇: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

  1.体会诗人为表现浓郁的“爱的赞颂”,而选取的清新的、富有情意的意象,初步领会诗歌特有的内在美感,学习新诗的鉴赏方法。

  2.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赏析作者奇特的艺术手法,感受语言魅力。

  3.学会欣赏诗歌的音乐美,通过对诗歌的诵读和赏析,品味其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一、导入新课

  有这样一种美丽,逾越漫长的时空,仿佛定格在回眸的瞬间;有这样一种聪慧,绕过激荡的暗流,徜徉在岁月的长河。她不仅有美丽的外貌,更有幽默机智的谈吐和优雅迷人的气质。她是一位入木三分的评论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建筑家,更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她就是中国现代历史上集佳话、传奇、才艺、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徽因的一首轻灵舞动、清馨唯美的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教学提示:

  导入时可播放相关的朗读视频,让诗歌本身的音韵美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关注。朗读视频素材见光盘。

  二、教学新课

  1.作者介绍、诗歌特点。

  (1)林徽因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作家,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学家,被胡适誉为“中国一代才女”。她和丈夫梁思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文学方面,她在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绘画、翻译等领域成就斐然,代表作有诗歌《你是人间的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等。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参与了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

  (2)“新月派”是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重要流派,提倡新格律诗,主张诗的形式格律化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林徽因是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她的诗歌在艺术表现形式上,注重感觉的微妙、比喻的新奇、意象的渲染及情绪的回旋。她以其优雅芬芳、柔美细腻的写作特色显示了诗作独特的审美价值。

  2.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朗读指导:(1)停顿要得当;(2)朗读的节奏要缓急适当;(3)注意朗读的语气、语调;(4)注意重读的词语;(5)读准字音,读出情感。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

  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

  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

  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

  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

  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教学提示】

  本诗宜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诗歌的音韵美、形式美,进而把握诗歌的语言艺术及深刻内蕴。

  3.小组讨论:理解诗歌内容。

  (1)这首诗以“四月天”为喻,突出了“你”的哪些特点?

  明确:人间四月天是春天中的盛季:阳光明媚,绿草如茵,清流澄澈,百花吐蕊,飞鸟啼鸣。人间所有的甜美、情思和梦幻尽在这奇妙的四月天呈现无遗。用“四月天”为喻,突出了“你”的明净、澄澈、美丽,带着爱的光辉。

  目标导学二:品读诗句,欣赏诗人巧妙的意象捕捉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注意体会诗中描写的景物。

  1.诗人描写了“四月天”的哪些景物来表现心中的“爱”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风,云烟,星子,细雨,百花(一树一树的花开),月圆,白莲,燕子。这样写把无形的爱化作有形可感的美好的景物,使表达生动形象传神。

  【教学提示】

  意象是客观物象与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相交融而诞生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其作用是能加深审美的愉悦,留出空白,增强诗的张力。

  2.诗人笔下的爱有什么特点呢?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第一节,“风”是抽象的,是爱的“笑响”点亮了它,从听觉到视觉。“笑响”是对爱的生动描述,“交舞着变”,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爱。

  第二节,“云烟”,柔和中带着朦胧,呈现出一种爱的静态美;“吹着”的“风”,闪动的“星子”,“洒在花前”的“细雨点”,呈现出一种爱的动态美。这一节,抒写爱的无处不在。

  第三节,把“爱”比作“四月的花”和“月圆”,表现了爱的美与庄严。

  第四节,用“雪化后那片鹅黄”“初放芽的绿”“白莲”表现了爱的生命力和纯净。

  第五节,“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子呢喃”表现爱之深,情之切。

  3.诗人通过不同的感官来描写“四月”所独有的景物,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明确:通过视觉描写:“黄昏”“星”“云烟”“花”。通过听觉描写:“笑响”“四面风”“燕子呢喃”。通过触觉描写:“风的软”“暖”。多角度展开描写,表现了诗人的“爱之深,情之切”。能引导读者调动多种感官去感受诗人心中的“爱”,给读者以感染。

  【教学提示】

  指导学生结合诗人笔下的意象进行分析。

  目标导学三:品读诗句,把握诗歌艺术特色

  探究:“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闻一多先生曾提出了“三美原则”,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本诗既是新格律诗的典范,它是否表现了“三美”原则?是如何表现的?

  明确:表现了“三美”原则。

  音韵美:(1)注重押韵,每一节都是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2)诗人故意用一些“陌生化”的断句,读起来需放慢语速,使这种节奏美得以表现。(3)十二个“你”字,既突出了主题,又起到了“衬韵”的作用。

  绘画美:诗人所选的意象鲜艳而美丽,如夕阳无限好的“黄昏”,闪亮的“星子”,色彩缤纷的“百花”,“雪化后那片鹅黄”,“初放芽的绿”,梦中的“白莲”等,诗人将春天一系列美好的景物,饱含感情地描画出来,色彩鲜妍,如画一般美。

  建筑美:(1)诗歌中用句奇谲,如“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的语序本该为“你像雪化后那片鹅黄,新鲜;你是初放芽的绿,柔嫩喜悦”,诗人在此故意打破原有语序,使其满足音韵美需要,同时也令人眼前一亮。(2)诗共有五节,每节三行,且字数与句式灵活多变,灵动而不呆板。

  【教学提示】

  教学过程中简要穿插新格律诗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对现代诗做整体性认识。

  主旨:“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作者以抽象的“爱”“暖”“希望”来比喻心中的“你”,极尽盛赞,美不胜收。林徽因是一个母亲,有着对孩子强烈的母爱,因此这首诗极有可能是为孩子写的一首赞美诗。

  延伸:请同学模仿诗作中对爱的描写,选择一种或几种景物,仿写一首小诗,表达对母亲的爱。要求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

  【教学提示】

  关于这首诗有两种说法:一是为悼念徐志摩而作;一是为儿子的出生而作,以表达心中对儿子的希望和儿子的出生带来的喜悦。教师可在时间充裕的前提下引导学生收集材料,对该诗主旨进行深入研讨。

  三、板书设计

  用美的意象→寄托情感→表达对儿子真挚的爱

  可取之处

  抓住诵读的环节,通过品读体会情感和诗的美。抓住诗人所捕捉到的意象,层层展开,一步步欣赏这首诗。

  不足之处

  由于对新格律诗的相关内容不宜做过多分析,学生只能初步把握不同类型、不同流派的现代诗歌,不能深入,十分遗憾。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学反思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教案设计一等奖

本文来源:https://www.baozhen-education.com/ziyuanfenlei/111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