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源分类 > 教案 > 正文

马嵬李商隐教案【汇编四篇】

【www.baozhen-education.com--教案】

马嵬李商隐教案1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领会诗歌美质。

2、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3、通过涵咏诗文,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艺术表现手法,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2、引进比较阅读篇目,加深对李商隐诗歌特点的理解。

【教学方法】

诵读、点拨、讨论、总结。

【教学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当盛唐的繁华落下帷幕,中唐又以其匆匆的步伐走过。曾经空前绝后的大唐王朝到了日薄西山的时候。李白登仙而去,杜甫困顿而逝,白居易、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的身影也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末世的余音里,李商隐走来了,这位晚唐的才子,旷世的情种,为大唐的黄昏添上了一道绚丽的余霞。

要求学生记忆出李商隐的名诗:

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关于咏史诗

咏史诗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

安史乱后,唐王朝由极盛走向衰败,李商隐对玄宗的失特别感到痛心,讽刺也特别尖锐。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

三、题解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发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不得已令其自缢而死。史称“马嵬之变”。

《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四、诵读诗歌

1、重点字词解释:

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2、教师范读:(节拍提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导入。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该诗。

五、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赏析《马嵬(其二)》内容意境

1、首联: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徒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赏析:首联夹叙夹议,写玄宗思杨妃之切,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先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而用“徒闻”加以否定。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徒闻”者,徒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十分震悼”,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他生来世为夫妇的事渺茫难求,而今生的缘分已分明结束。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2、颔联: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空听到禁卫,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赏析:颔联暗指杨玉环被缢于马嵬事。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和马嵬驿的“虎旅鸣宵柝”相对比,当时和现在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本意说的是巡逻的警卫,可是”空闻“二字就将此否定,“虎旅鸣宵柝”显然不是为了保护皇帝,而是要发动兵变了。正因为如此,才“无复鸡人报晓筹”,李、杨再不可能享受安适的宫廷生活了。于是便有了颈联的六不发的兵谏。

3、颈联:此日六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六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赏析:颈联继续从对比的角度来写李、杨爱情悲剧的。玄宗以自己和杨妃的朝夕相处讥笑牛郎织女的一年一次的七夕相会,实则写出了玄宗迷恋,荒废朝,致使战祸发生。“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是倒转笔法,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事。没有“当时”的荒,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行文至此,尾联的"一句已如箭在弦上。

4、尾联: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如何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

赏析:尾联以对比手法和反诘语气作结,寄托感慨,点明题旨,把批判的锋芒直接指向唐玄宗。作者在这里向世人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反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这一反问虽然含蓄却很有力,包含强烈的对比,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荒废朝,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这里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六、主旨思想

启发世人记取唐玄宗沉迷,荒废朝,致使国家陷于动荡、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的历史悲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玩物丧志”。

七、艺术技巧

1、倒叙:一波三折,曲折幽深

2、对比:暗含讽刺

八、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同步练习。

⑴对这首诗进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是对唐玄宗派方士到海外仙山寻找杨贵妃魂魄之举的否定、批评:海外九洲,不过是徒然留恋罢了,“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

B、颔联追述玄宗仓皇出逃,夜宿马嵬的景况:他彻夜难眠,只听到营中报更的梆子声,再也听不到宫廷中鸡人报晓的声音。

C、“此日”是禁驻马不前,要求诛杀杨贵妃之日。“当时”意为在这危急之时。“笑牵牛”指玄宗贵妃笑牛朗织女不了解他俩朝夕相伴,永不分离。

D、末联,诗人以冷峻的诘问结束全诗: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唐玄宗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

答:C(当时七夕笑牵牛: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恩爱有加,朝夕相伴,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然而,事实并不如此,在遇上“六不发”的时候,结果自己爱情中途夭折。这是倒转笔法,借牛朗织女相会反衬玄宗迷恋女色、荒废事)

⑵对这首诗人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人咏马嵬之变的诗很多,本诗和其他大多数诗一样,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

B、“空闻”句,用“虎旅鸣宵柝”五字,烘托出逃难途中的典型环境,从中,主人公的狼狈神态和慌乱心情,也依稀可见。

C、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虎旅鸣宵柝”,使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外境和心境,跃然纸上。

D、“七夕笑牵牛”是对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朝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同驻马”,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

答:A(没有把罪责推给杨贵妃而为唐玄宗辩护,这首诗批判的锋芒恰好是指向唐玄宗)

马嵬李商隐教案2

教学目标:

1. 体会李商隐政治讽刺诗风格

2. 学习本诗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3. 理解本诗的深刻寓意并背诵这首诗。

教学重难点:

1. 倒叙的叙事特点及对比表现手法

2. 诗歌蕴涵的寓意

一、导入新课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这样描述杨贵妃: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又这样叙说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感情: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杨贵妃被杀的情形,诗歌这样讲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杨贵妃去世后,唐玄宗的感受是: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今天我们学习李商隐的《马嵬》,看看李商隐如何评价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

二、题解、背景

天宝十五年(756年)6月,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后攻入长安。唐玄宗逃往四川,至马嵬(陕西兴坪),随行将士不前,杀了杨国忠,并坚决要求处死杨贵妃,以向天下谢罪。为抵搪民怨,杨贵妃被赐以三尺白绫,,史称“马嵬之变”。

咏史之作,东汉的班固首开其端,但止于叙述史实,平实无华。至晋朝左思《咏史》、陶渊明《咏荆轲》之类,始借题发挥,寄寓怀抱。唐代诗人,如杜甫、刘禹锡等人,则多把咏史与咏怀古迹结合起来,扩大了诗的境界。李商隐的咏史诗,主要写南朝和隋朝覆灭旧事及唐朝国家战乱,总之是以史为鉴,多抒发兴亡之慨。《马嵬(其二)》,是李商隐咏史诗中的佳作,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诗作以李隆基(唐玄宗)、杨玉环(贵妃 )故事为抒情对象,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

三、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提示:)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二).学生齐读课文。

(1)学生参照注释默读课文,把握诗意。

(2).学生讨论,老师点拨。

重点字词解释:更:还有。 徒闻:空闻,没有根据的听说。 笑:嘲笑。 如何:为什么。

(三)诗歌讲解

1、杨妃“赐”死后,玄宗异常悲伤,哪些诗句写出了玄宗之悲?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2、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世世为夫妻”誓约,这可信吗?哪个词语和句子戳破了这种说法? (——不可信,“徒闻”一词否定了方士的话,“他生未卜此生休”,来生微茫难求,但今生一起缘分断绝,已是事实。) 3、这样以神仙怪诞和生死轮回来写玄宗痴心梦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思杨妃之切,故有异常之举。这种举动正是极尽曲折写出玄宗之悲。) 【提问】首联中用典,玄宗听术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世世为夫妇”的誓言,有何用意?

【明确】讽刺唐玄宗痴心妄想。

首联从“海外”说起,气势磅礴,笔力千钧。传说,杨贵妃死后,唐玄宗悲伤不已,就命蜀地方术之士寻找她的魂魄。有人趁机进言,说在海外蓬莱仙山找到了杨贵妃,还带回了她头上的饰物。诗人这里用“徒闻”二字将此事轻轻带过,实际上是否定了这虚妄之说。

接着,诗人又宕开一笔,指出“他生未卜此生休”。意为:来世渺茫难求,可是李、杨今生的缘分已然断绝,却是无争的事实。此语如当头棒喝,发人深省。

《马嵬》诗是以马嵬事变中玄宗为“六军”所逼,“赐”杨妃之死的事件,哪几句诗写了这一马嵬之变的事件? ——空闻虎旅传宵柝,不复鸡人报晓筹。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问1:颔联“虎旅传宵柝”声音对“鸡人报晓筹”,其声音有什么不同?

——军营内的声音,而后者为宫内声音

问2:军营内的声音加上“空闻”和宫廷内声音加上“不复”,又能使人读出玄宗的哪种境遇? ——只是听到传来的“宵柝”之声,却不能再听到熟悉的宫内“报晓”声了。显然写出玄宗不在宫内,而身在军营,逃离了皇宫,已在逃难途中,极尽狼狈和慌乱。

问3:“空闻”对“不复”,这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会收到什么好的艺术效果? ——对比,突出玄宗的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生活境遇。

【提问】颔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马嵬李商隐教案3

 一、试题回顾

  试讲题目

  1.题目:《马嵬》

  2.内容:

  马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3.基本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析诗歌中对比手法表达效果;

  (3)合理的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1.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这样设置?

  2.简单介绍李商隐。

  二、试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这句诗之所以能引起很多人追忆逝水年华般的怅惘之情,是因为它反映了我们共同的情感体会。回顾往事,不堪回首的不仅仅有李商隐,今天,我们通过《马嵬(其二)》一起走近另外一个惘然伤怀的灵魂。(板书:马嵬)

  (二)初读感知

  1.读诗。

  (1)两人读,齐读一遍;

  (2)教师范读,划分节奏后的诗,两人读,齐读一遍。

  2.解题

  (1)同学们,我们反复强调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看的是什么?

  【明确】诗歌的题目。诗歌的题目往往包含很多有用的信息。

  (2)这首诗的题目是《马嵬(其二)》,你从题目中发现了哪些信息?

  【明确】

  (1)马嵬之变:马嵬在唐代是“西出都门百余里”的一个普通驿站,是秦川蜀道上一个平常乡野,可谓名不见经传。由于后来在这里发生了一场震惊朝野的兵变,致使“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杨贵妃葬身马嵬坡下,马嵬坡由此而驰名中外。马嵬贵妃墓大约修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位于一高坡小院。墓门口书写对联两幅,一幅是妃子魂消犹痛梨花春带雨,马嵬玉陨幸留古韵冢携香。另一幅为毕沅所题:谷风如诉旧愁来,蜀道秦川,过客重谈李杨事;墓粉还将秋色补,雨尘云梦,伤心何似汉唐陵。

  (2)吟咏历史事件———咏史诗。

  (3)诗文与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有关。

  (三)深入研读

  1.读翻译

  同学们,现在一人模拟玄宗读前3联,一人模拟义山读尾联,其它人尝试进行理解。

  【明确】

  陡然听到传说,海外还有九州,来生未可预知,今生就此罢休。

  空听到禁卫军,夜间击打刀斗,不再有宫中鸡人,报晓敲击更筹。

  六军已经约定,全都驻马不前,遥想当年七夕,我们还嗤笑织女耕牛。

  怎么你历经四纪,身份贵为天子,却不及卢家夫婿,朝朝夕夕陪伴莫愁?“十五嫁为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

  2.情感基调。

  哪位同学想再来读一读,其他人思考: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明确】讽刺批判。

  3.(1)既然诗歌的题目是马嵬,那么诗中哪两联描写了马嵬之变?

  【明确】颔联和颈联

  颔联写声音,颈联写时间。

  (2)小组讨论:颔联写了哪些声音,颈联写了几个时间段?分析其内涵。

  【明确】

  (1)禁卫军夜间巡逻用的梆子声,宫中鸡人报晓的声音,这两种声音有什么不同点?

  【明确】

  一个是警戒之声,紧张危急,一个是报晓之声,宁静安详。———昔安今危

  一个是逃难生活的惶然无措,一个是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纵情欢乐。———昔乐今苦

  总结:两种声音进行对比,将唐玄宗昔安今危,昔乐今苦的处境表现得淋漓尽致。

  颔联中还有两个词是互相呼应的:空闻和无复。

  【明确】无复———再也没有,表现玄宗对昔日美好生活的怀念,渴望重享昔日的欢乐。

  空闻———虎旅传宵柝的目的本来是保护玄宗和贵妃的安全,但现在这一声声梆子声让玄宗心惊胆战,因为他们要发动兵变啊。

  (2)此日和当时都指的是时间,此日指的是杨贵妃的死日,当时又怎样呢?

  【明确】“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两人发誓要生生世世做夫妻,永不分离,而且嘲笑牵牛织女一年才能相见一次。但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怎样?玄宗信守了自己的诺言吗?

  【明确】没有,杨被赐死。

  总结表现手法:对比。

  总结:没有当时七夕笑牵牛的荒淫无道,哪有六军同驻马的痛心疾首?所以杨贵妃的悲剧是他们自己造成的。

  【明确】悲剧的承受者恰恰是悲剧的制造者。

  4.那句话写出了玄宗之悲?

  【明确】首联。结合注释一的典故。杨妃死后,玄宗派人招魂,方士回来说海外还有九州,杨妃生活在那里,信守生生世世为夫妻的诺言,这可信吗?徒闻、他生未卜此生休暗示玄宗在痴心妄想。

  5.对此李商隐发出了什么感叹?

  【明确】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从内容上看:对比手法。贵为天子却无力保护心爱女人对比寻常百姓能带给莫愁幸福。

  语气上:反问。问得有力、深刻,讽刺之意愈明。

  6.倒叙手法的使用。

  (1)(回顾板书)从时间上看,应该是先有马嵬之变,再有玄宗之悲,最后有义山之叹。但诗歌在谋篇布局上并不是这样。想想《马嵬》在叙事结构上有何特点?

  【明确】倒叙。作用:使诗歌在尺幅之间,一波三折。突出因果。

  (四)拓展延伸

  分享其它的关于写马嵬的诗歌对比阅读。

  (五)小结作业

  小结:李商隐用对比、倒叙、反问等多种手法,通过深刻的语言向我们表达了他们对杨李爱情悲剧的看法: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最终害人害己,还将盛唐引向衰败。

  作业:结合本诗内容,模拟玄宗口吻进行改写,不限体裁与表。

马嵬李商隐教案4

  李商隐【唐】

  一、走近作者

  李商隐,子义山,号玉奚谷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早年为天平军节度使令狐楚常识,借其得以中进士。后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令狐楚与王茂元是政敌,李商隐无意中卷入当争的漩涡,一再受到排挤。选宗大中年间,先后在桂州、徐州、梓州等地观察使、节度使幕府中任职,位卑禄微,心情抑郁。

  其诗词华美色彩浓丽;构思新颖,多用典故。有时因已经过于朦胧而不易所解,此特色在“无题”诗中最为明显。政治诗、咏史诗多揭露时政,托古讽今,抒发内心忧愤。但有时消极感伤成分较多,用典过多,隐晦难明。有《李义山诗集》和《樊南文集》。与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二、诗歌背景

  公元756年,一场声势浩大的政变,促使繁盛的大唐王朝由此走向衰败,这便是历的“安史之乱”。公元756年,7月14日,安禄山统领的叛乱军大举攻入长安接到密报的唐玄宗连夜带领嫔妃以及贴身禁军仓皇出逃。

  第二天,逃亡队伍到达陕西境内的马嵬坡。就在这时,随行的将士突然起义反叛,当朝宰相杨国忠瞬间死于乱军之中。随后,叛乱的将士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杨国忠的姐姐—--玄宗最为宠爱的杨贵妃,这个大唐最美丽的女人。七十多岁的老皇帝李隆基,最终没有保住自己爱妃的生命,一代绝世美女香销玉殒在荒凉的马嵬坡上。

  三、朗读课文

  展示《乐游原》《晚晴》《夜雨寄北》并带领学生扫读(若有时间朗读)

  四、讲读课文

  1.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首联夹叙夹议,用“海外”“更九州”的故事概括方士在

  海外寻见杨妃的传说,用“徒闻”加以否定。“徒闻”者,偶然听说也。意思是:玄宗听方士说杨贵妃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不禁“十分震悼”,但这有什么用?“他生”为夫妇的事渺茫“未卜”;“此生”的夫妇关系,却已分明结束了。怎么结束的,自然引起下文。

  2.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颔联用宫廷中的“鸡人报晓筹”反衬马嵬驿的“虎旅

  鸣宵柝”,而昔乐今苦、昔安今危的不同处境和心情已跃然纸上。“虎旅鸣宵柝”的逃难生活很不安适,这是一层意思。残酷的现实和“鸡人报晓筹”相映衬,揭示了主人公渴望重享昔日的安乐,这是另一层意思。再用“空闻”和“无复”相呼应

  表现希望已幻灭,为尾联蓄势,这是第三层意思。“虎

  旅鸣宵柝”本来是为了巡逻和警卫,而冠以“空闻”,意义就适得其反。从章法上看,“空闻”上承“此生休”,下启“六军同驻马”。

  “虎旅”虽“鸣宵柝”,却不是为了保卫皇帝和贵妃的安全,而是要发动兵变了。

  3.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颈联:“此日”指杨妃的死日。“六军同驻马”与白居易《长

  恨歌》“六军不发无奈何”同意,但《长恨歌》紧接着写了“宛转蛾眉马前死”,而“此日”即倒转笔锋追述“当时”。“当时”与“此日”对照、补充,不仅其意自明,而且笔致跳脱,蕴含丰富,这叫“逆挽法”。玄宗“当时”七夕与杨妃“密相誓心”,讥笑牵牛、织女一年只能相见一次,而他们两人则要“世世为夫妇”永远不分离,可在遇上“六军不发”的时候,结果又如何?两相映衬,杨妃赐死的结局就不难于言外得之,而玄宗虚伪、自私的精神面貌也暴露无遗。同时,“七夕笑牵牛”是对

  解析:

  徒:同“空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九州:杨贵妃在在仙山上还记着“愿世世为夫妇”的誓言生:来休:断

  解析:

  旅:军

  宵柝:夜间巡逻使用的梆筹:更筹,包使用的竹竿,代指时间无复:再也没

  解析:

  此日:指事变的那天驻马:停滞不前

  玄宗迷恋女色、荒废政事的典型概括,用来对照“六军同驻马”,就表现出二者的因果关系。没有“当时”的荒*,哪有“此日”的离散?而玄宗沉溺声色之“当时”,又何曾虑及“赐死”宠妃之“此日“!

  4.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尾联同样包含了强烈的对比。一方面是当了四十多年皇

  帝的唐玄宗保不住宠妃,另一方面是作为普通百姓的卢家能保住既“织绮”、又能“采桑”的妻子莫愁。诗人由此发出冷峻的诘问:为什么当了四十多年的皇帝唐玄宗还不如普通百姓能保住自己的妻子呢?前六句诗,其批判的锋芒都是指向唐玄宗的。用需要作许多探索才能作出全面回答的一问作结,更丰富了批判的内容。

  五、内容小结

  《马嵬》为咏史诗,以唐玄宗、杨贵妃故事为抒情对象。把六军愤慨之情与长生殿秘密之誓,相映成趣,议论深刻,笔锋犀利。七八句以反诘语气反衬作结。“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此言贵为天子,但反不如百姓的爱情甜蜜,生活幸福。诗人借“莫愁”以寄托感慨。以“如何”来反问,暗含指责。这首政治讽刺诗,把锋芒指向了李唐前朝皇帝唐玄宗。

  六、章法小结

  这首咏史诗从章法上看,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说唐玄宗“召魂之举”的荒唐,再追述马嵬之变后的凄凉,最后点出问题的实质,尺幅之间,可谓一波三折,曲折幽深。另外,五、六两句,也是“倒行逆施”:“当时七夕笑牵牛”事发在前,反而置后说;“此日六军同驻马”事发在后,反而先着笔。这一点,是李商隐学杜甫之处。他的诗虽没有杜诗的“沉郁”,但却颇得杜诗的“顿挫”:如水流遇阻,回环幽咽,蓄势待发,波澜起伏。

  七、再一次有感情的朗诵全诗

  解析:

  四纪:之四十多年。这里的一纪就是十二年

  莫愁:这里极写莫愁婚姻的美好

《马嵬》教案

本文来源:https://www.baozhen-education.com/ziyuanfenlei/111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