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资讯 > 原创精品 > 小学原创精品 > 正文

小学生讲毛泽东的故事集合5篇

【www.baozhen-education.com--小学原创精品】

小学生讲毛泽东的故事篇1

  亲手工作算自己的劳动

  四川阆中人熊云,1933年参加红军,曾任中央军委机要科译电员,华北特种兵新建工厂政委。1983年6月,我还在编辑《星火燎原》的时候,听他讲了毛主席在延安参加大型生产运动时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

  1942年底,延安大规模生产运动开始后,毛主席更加忙碌。他有一个习惯,喜欢晚上工作,有时候忙碌是通宵。这样,毛主席的睡眠时间越来越少。在大规模的生产运动中,他经常忙碌一晚,第二天下午照常和中央机关的同志一起去工作。

  当时熊云在中央机要科当译电员,和主席一起住在枣园。枣园有一排窑洞,用两面墙隔成三个院,主席住在北边的院子里,机要科住在中间的院子里。

  机要科的同志们看到主席工作那么忙,休息时间却那么少,很担心他累坏了身体。趁主席到地上去的时候,他们几个机要员一合计,就抢着跑到主席面前,提出帮他挖地。主席慈祥地笑了笑,看着他们这群十六七岁的年轻人,挥手示意不让他们帮忙,并说:你挖的地,不算我的劳动,亲手干才算自己的劳动。

  就这样,毛主席花了几个下午,亲手挖了两亩多地,在地上浇了水,施肥,种了番茄、辣椒等蔬菜。不久,绿色的蔬菜和丰富的果实使枣园的后山坡更加美丽。

  看着这丰收的景象,中央机要科的同志们非常感慨,因为在这片土地上,洒下了毛主席辛勤劳动的汗水!

小学生讲毛泽东的故事篇2

   7月8日,韶山毛泽东故居南岸私塾。当天,“青年毛泽东之路纪行”湖南日报联合知名网媒大型联合采访团走进韶山市。

  7月8日,韶山。摄氏37度。艳阳高照,游人如织。

  由湖南日报组织的“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青年毛泽东之路纪行”大型联合采访活动第一站从这里开始。

  我们踏入韶山这块红色热土,在高速公路出口、韶山景区,不时可以看到悬挂着“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的横幅。

  中午11时20分,采访团来到主席铜像广场给主席敬献了花圈。

  我们一边听专家解说,一边参观主席故居。行走在毛主席曾经走过的红土地上,我们的思绪飞越到103年前,仿佛看到一位踌躇满志,胸怀天下的热血青年,他,就是青年毛泽东。

  84岁的苏小波,曾任韶山市委宣传部部长、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他给我们讲起了少年毛泽东的故事。

  苏老说,少年毛泽东自学能力很强。启蒙先生邹春培一次对毛泽东的母亲说,“石三伢子读书很特别,竟不要我‘点书’,我也难不倒他。”原来,少年毛泽东学会了查《康熙字典》,通过字典早把那些书学会了。因此,同学们给毛泽东取了个外号——“省先生”,即毛泽东读书省了先生“点”。苏老还给我们讲了少年毛泽东勤奋思考、勤劳勇敢、富有抗争精神的故事。在苏小波老人的讲述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形象生动,真实可爱的少年毛泽东形象。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这是毛泽东去“东山”前,留给父亲的一首诗。1910年初秋的一天,毛泽东挑着简单的行李,怀着从未有过的激动心情离开了家乡,离开了养育他17年的韶山冲,心中豪情万丈。临行前,他挥笔改写了日本人的一首诗,夹在父亲每天必看的账本里。就这样,毛泽东踏上了“东山”之路,也踏上了实现志向之路。

  苏小波说,青年毛泽东改写这首诗,是其心态志向的真实流露。从中,人们已经看到了一个胸怀不凡志向,聪慧、倔强、有着过人的记忆力和顽强毅力的毛泽东,正迈向他人生的第一个转折点。

  有志者事竟成。因为毛泽东从小怀揣救国救民的梦想,心系贫苦大众,这位从韶山冲里走出来的农民的儿子,改变了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的命运,也改变了20世纪下半叶整个世界的格局。

  苏小波和毛主席见过一次面,握过一次手,合过两次影。谈起那次见面,苏老记忆犹新。他说,1959年6月26日,一大早他就来到故居去等主席,没想到主席先到他父母坟上去了。等他上完坟回来,故居路上两边都站满了乡亲们。主席一一握手,随后还和大家一起合影。苏老对主席的调查研究之风印象最深,他清楚地记得主席当时在松山座谈时对乡亲们说,“今天我来了,有什么问题尽管说出来,我要听实话。”

  “听实话”!这就是一代伟人的心胸,“听实话”!这才是共产党人的风格!

  从层峦叠嶂的韶山冲到举世瞩目的天安门广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代伟人一生的足迹。至今年9月9日,毛泽东已经离开我们37年了。令人欣慰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雄才大略和伟大之处愈加清晰并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深刻认识。毛泽东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进程,而且还改变了一代人的思想。其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核心思想,正在影响许许多多的中国人。

  一位始终不忘人民,不忘群众的人,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他的。

  今年是毛主席诞辰120周年,韶山旅游格外“火爆”。仅2月10日,大年初一那天,全国各地就有6万多游客冒着寒风冷雨先后来到韶山毛泽东广场,站在毛泽东同志铜像前,给毛主席拜年。

  韶山的神圣,不仅因为它的历史远可追虞舜,近代出了个毛泽东,更因为它总是能够催生追求变革和新生的人类精神,激励人们不断前行。

小学生讲毛泽东的故事篇3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是啊,年少的时光美好且短暂,如果不在最好的年华做最有意义的事,那青春才是真的被辜负了。韶华不为少年留,没有人可以永远年少。正因如此,童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最宝贵也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不如我们一起穿越回过去,“看一看”年少青春的伟人们在做什么,听一听他们都有哪些童年的故事。

  1893年12月26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的毛泽东,是地地道道农民的儿子。

  祖父毛翼臣,名恩普,是个老实厚道的农民。1878年与哥哥毛德臣分家,从韶山东搬到了韶山冲的上南岸,建了五间茅草屋。他的一生都为贫穷所困,后来连祖上留下的部分田产也都典当出去了。

  父亲毛顺生,名贻昌,1870年生。与祖辈不同的是,他上过几年私塾,还在湘军中当过几年兵,很有些见识。毛顺生善持家务又勤于劳作,很快就赎回了父亲典当出去的田产,并新置了一些水田。他还在原有房基上十多间瓦房,这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毛泽东故居”的样子。

  母亲文七妹,原名文素勤,湘乡县唐家坨(后改为棠佳阁)人。文氏勤劳、勇敢、贤惠,遇有灾荒之年,她总会送些米面给贫苦乡邻。后来,毛泽东在谈到母亲时说:“世界上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我的母亲就是这后一种人。”

  毛泽东一生酷爱读书,他的这个习惯也是从童年时养成的。在私塾读书的前两年,他就从《三字经》读起,渐至《百家姓》《论语》《孟子》《诗经》等经典。毛泽东读书时特殊的习惯,那就是读书从不读出声音来。当时的塾师邹培春要给他“点书(圈点书籍)”,他说,您老人家不要点,省得费累。塾师说你特地来读书,不点读怎么行呢。毛泽东笑了笑说,您不要点,我都能背下来。先生这才知道原来自己没有点的书,他也可以读懂看会——好学的毛泽东一直在通过翻阅《康熙字典》自学。韶山毛泽东纪念馆至今还保存着毛泽东小时候读过的《诗经》和《论语》。

  在读完六年的私塾后,父亲就让毛泽东回乡务农了。白天时,他同成年人一起在田间劳动,晚上替父亲记账。在繁忙的劳作之余,他抽出一切时间来读书,不知疲倦地汲取着书籍带来的力量和养分。童年的秉烛夜读,养成了毛泽东一生手不释卷的阅读习惯。

  有一天,一个问题突然跳入毛泽东的脑海中,令他困扰不已:中国传统的小说主要人物大都是帝王将相或者才子佳人,极少见之有以农民为主角的。经过一番认真深入的思考,他终于想通了——原来这些小说颂扬的都是那些统治阶层的人,他们是不必种地的。因此,主角的光环怎能落到这些辛劳的下层劳动人民的头上呢?!

  毛泽东与文家表兄文运昌最是相投。文运昌长毛泽东9岁,在毛泽东辍学务农时,正是他劝说表弟去湘乡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又将自己早已读过的《盛世危言》《新民丛报》等,推荐给表弟毛泽东。正是这两本书刊,拓宽了少年毛泽东的视野,他后来说:“这些书刊我读了又读,直到可以背出来。那时我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也非常感谢我的表兄,我当时认为他是进步的。”阅读这些进步书刊,再加上自己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思考,更加坚定了少年毛泽东要为天下穷苦大众谋福祉的决心。

小学生讲毛泽东的故事篇4

      948年5月1日,毛泽东致信香港民革中央主席李济深和民盟负责人沈钧儒,信中写道:“弟已拟了一个草案,另件奉陈,以上诸点是否适当,敬请二兄详加考虑,予以指教。”在给陈嘉庚的信中说:“为此亟待各民主党派及各界领袖共同商讨。先生南侨硕望,谨请命驾北来,参加会议,肃电欢迎,并祈赐复。”在给司徒美堂先生信中说:“至盼先生摒档公务早日回国,莅临解放区参加会议。”对于这些民主人士,毛泽东用了几个极为谦逊的词,如“弟”“予以指教”“并祈赐复”“至盼”等,谦虚之情跃然纸上。

     1949年6月,毛泽东再次诚邀宋庆龄,写道:“庆龄先生:重庆违教,忽近四年。仰望之诚,与日俱积。兹者全国革命胜利在即,建设大计,亟待商筹,特派邓颖超同志趋前致候,专诚欢迎先生北上。敬希命驾莅平,以便就近请教,至祈匆却为盼!”信中的谦词——“违教”“仰望”“趋前致候”“敬希命驾”“就近请教”“至祈匆却为盼”等,字字彰显出毛泽东为人的谦恭和对革命事业的孜孜以求。

      谦虚是一种品格,一种姿态,一种风度,一种修养,一种胸襟,一种谋略,更是一种智慧。从西柏坡时期毛泽东的谦虚风范可以看出,“谦虚”,蕴涵了对中国共产党人理想、宗旨、奋斗目标和作风风范等极为丰富的时代要求,开拓了中国无产阶级及其政党走向执政地位的新视野和新境界。

小学生讲毛泽东的故事篇5

  “亲手干才算自己的劳动”

  熊云,四川阆中人。1933年参加红军,曾任中央军委机要科译电员、华北特种兵新建工厂政委。1983年6月,我还在《星火燎原》任编辑时,听他讲了一段毛主席在延安参加大生产时的亲历往事,至今记忆犹新。

  1942年年底,轰轰烈烈的延安大生产运动开始后,毛主席更忙了。他有个习惯,喜欢晚上办公,有时一忙就是一个通宵。这样,毛主席的睡眠时间就越来越少了。大生产运动期间,他常常忙一晚,第二天下午照例还要和中央机关的同志们一块去参加劳动。

  那时,熊云在中央机要科当译电员,他们跟主席一块住在枣园。枣园有一排窑洞,用两道墙隔成了三个院,主席住在北边的院内,机要科住在中间的一个院里。

  机要科的同志们见主席工作那么忙,休息时间却那样少,很担心他累坏了身体。趁主席到地头去的当儿,他们几个机要员一合计,就抢着跑到主席面前,提出帮他挖地。主席慈祥地笑笑,望着他们这一帮十六七岁的小青年,摆手示意不让他们帮助,并说:“你们挖的地,不算我的劳动,亲手干才算自己的劳动。”

  就这样,毛主席用了几个下午的时间,亲手挖了两亩多地,并在地上浇了水,上了肥,种上了西红柿、辣椒等蔬菜。绿油油的蔬菜、丰硕的果实缀在枝头上,把枣园的后山坡装点得更加美丽了。

  中央机要科的同志们,望着这丰收的景象,十分感慨,因为在这块土地上,洒下了毛主席辛勤劳动的汗水!

本文来源:https://www.baozhen-education.com/zixun/112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