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科 > 综合 > 正文

市场监管局监管工作心得体会

【www.baozhen-education.com--综合】

心得体会是指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本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市场监管局监管工作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市场监管局监管工作心得体会

  一、基本情况

  根据机构改革实施意见,市场监管局负责市场综合监督管理,统一登记市场主体并建立信息公示和共享机制,组织指导市场监管综合执法工作,监督管理市场秩序,负责反垄断、知识产权、宏观质量管理、产品质量安全、特种设备安全、食品安全、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安全监管,统一管理计量、标准化、检验检测、审评认证和检验检测机构等。

  二、重点工作推进情况

  一是机构改革基本到位。按照市委关于机构改革的统一部署,2月26日,襄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知识产权局)正式挂牌。3月31日,市委、市政府印发了《襄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面对改革整合力度大、涉及人员多、工作任务重的情况,局党组提高政治站位,增强政治自觉,严守政治纪律,迅速成立机构改革领导小组,设立32个工作组,先后横向、纵向转隶干部1155人,实现人员平稳过渡、新老机构无缝对接,确保了秩序不乱、队伍不散、工作不断。二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推进“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认真执行民主生活会、“三会一课”等制度,严格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局党组切实扛起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迅速完善管理制度,排查廉政风险,强化监督执纪,确保改革期间主体责任层层传导到位。三是商事环境持续优化。深化“多证合一、证照联办”改革,推行“四十九证合一,九十二证联办”,申请材料减少95%以上,企业开办时间已在全省率先压缩至3日内,在一季度全省营商环境评价中我市企业开办项目评分全省第一。对106项行政审批事项实施“证照分离”、“先证后核”改革,取消审批10项,优化审批84项。取消30类工业产品许可证管理,承接17类省级工业产品许可事项。在全省系统率先出台《服务市场主体高质量发展10条措施(第一批)》,明确提出“两便利、四松绑、四支持”的改革创新举措,承诺在9月底前将全市企业开办时间压缩到1个工作日,将工业产品(非危化品)生产许可压缩到1个工作日,食品生产许可压缩到10个工作日。截止6月底,我市实有市场主体数480332个,同比增长3.2%,其中企业类市场主体101349个,同比增长4.7%,新登记企业类市场主体8512个,同比增长15.4%,襄阳营商环境优化,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四是市场秩序不断好转。发挥市场协同监管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抓好全省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应用工作。目前,共享交换平台已在市直39个部门及12个县(市、区)上线运用,共归集信息达2407万条。完善以企业信用数据库为基础的监管平台,与法院等15部门建立违法失信企业当事人联合惩戒机制,同时探索推行企业不良信用主动修复机制。对14家严重失信企业实施联合惩戒,110户企业列入严重失信“黑名单”,对38家知错能改的企业进行了信用修复,奖惩并举,有效营造了公平诚信的市场竞争环境。牵头起草部门间“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实施意见,率先在市区汽车销售及维修服务行业开展跨部门“双随机”抽查试点。强化价格监督检查,落实减费降税政策,全市一般工商业电价平均降幅达到10.9%,超过国务院规定10%的降幅要求。深入开展保健品市场百日行动、“非洲猪瘟”防控、学校及农村食品安全、电动自行车、成品油、虚假违法广告等20多项专项整治,受理各类投诉举报2.25万件,立案查处251件,按期办结率达到100%,有效净化了市场环境。五是“四大安全”形势平稳。上半年,我市在食品、药品、特种设备、工业产品等四个重点领域未发生安全事故,守住了安全底线。1-6月共抽检食品3142个批次,合格率为98.3%,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持续加强药品和医疗器械监管,对疫苗销售全过程从严监管。狠抓特种设备企业主体责任落实,注销许可证11家,全市特种设备投诉率同比下降53%。围绕农资、汽车零部件、电动自行车等重点行业开展“质量提升”行动,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6.8%。六是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极创建“全国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全市新申请专利2235件、授权专利1267件。加大知名品牌培育力度,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件、一般商标注册3170件,襄阳国铁机电股份有限公司“GOTOO”商标被认定中国驰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总量达58件,地理标志商标总量达59件,有效注册商标总量达24348件。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谷城再生资源园区国家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通过验收。完成9项软启动领域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完成15项有机农产品种植市级地方标准修订。省新能源汽车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等4个省级检测中心获批筹建。持续创建“国家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回天新材、东风股份等20家企业成为我市首批质量强市示范点。七是围绕中心积极主动担当作为。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移送涉黑涉恶线索51条,查办总金额4.5亿元的程某涉嫌组织、领导传销特大案件,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沙石价格专项检查,坚决打击操纵市场、串通涨价等不法行为,受到了中央扫黑除恶第12督导组的肯定。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严格燃煤锅炉审批和监管,未发生超标燃煤锅炉安装、使用问题。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化解金融领域风险,及时提供经营异常企业信息。严格落实精准扶贫包保责任制,我局包保的3个村全部脱贫出列。落实市委社区减负增效工作部署,取消办理营业执照需社区提交的各类证明材料,对外公开社区取消事项清单、代办事项清单。积极服务自贸区建设,推出市场监管24小时“全天服务”,80%以上窗口服务实行“即时办理,当日清零”。

  三、下一阶段工作计划

  (一)以减少行政审批压缩开办时间为重点,在优化营商环境上抓落实。深化“放管服”改革,努力在营商环境建设上当好主力军。一是深化市场准入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深入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改革,深化食品生产经营许可制度改革,持续压减工业产品生产许可证和产品强制性认证种类。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实现“一网一门一次”审批,全面推广“即时办理、全时服务”企业登记注册机制,确保在自贸区试点的基础上,9月底前全市新开办企业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办结,简化企业注销程序,解决企业“能生不能死”的问题。二是强化产业服务支撑。健全登记注册、专利转化、权益保护、计量、标准化、检验检测认证等专业技术服务,全方位降低投资创业制度性成本。进一步服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实现全年市场主体增量超过10%,其中企业占比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二)以彻底排查“四大安全”隐患为重点,在压实企业安全主体责任上抓落实。坚决把守牢安全底线作为重大政治任务,紧盯食品、药品、工业产品、特种设备四个领域质量安全问题,紧绷安全弦,打好查、防、控、管、打、治组合拳。一是更大力度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持续推进“食品放心工程”建设,深入推进“双安双创”三年行动计划,巩固提升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成果,强化食安办综合协调作用,推进食品安全党政同责,促进“双安双创”示范创建向县市延伸、乡镇拓展。坚持“四个最严”要求,督促食品生产经营企业落实主体责任,做实企业自查报告制度。 聚焦重点难点,推进奶制品、白酒、食品添加剂等重点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开展乳制品质量管控、肉制品规范生产、小作坊综合治理三大行动,持续推进农村、校园、农贸市场等重点区域食品安全整治,对农贸市场食用农产品农兽残留、餐饮单位餐饮具卫生状况开展“快检”,持续开展网络食品安全巡查,扩大“明厨亮灶”覆盖面。二是更大力度加强药品和疫苗监管。实行全过程、全流程、全链条监管,落实新修订的《疫苗管理法》,对疫苗流通、使用实行严格管理。聚焦生物制品、注射液、植入类医疗器械等高风险产品,加强现场检查,及时排查化解风险隐患。完善企业直接报告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制度,继续开展互联网制售假药、中药饮片、无证医疗器械、化妆品非法添加等专项整治。三是更大力度加强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加强日用消费品、农资、成品油等重点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开展儿童和学生用品、健康养老用品安全守护行动。建立消费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点,开展风险大数据采集和分析评估,及时发布质量风险预警。四是更大力度加强特种设备安全监管。认真分析梳理各类问题隐患和事故多发环节,开展风险分级管控,推进隐患排查治理“一单四制”(重大事故隐患清单和交办制、台账制、销号制、通报制)。广泛开展安全教育培训,督促企业开展应急救援演练,落实全员安全生产责任制,确保实现“一无两降”(无重大及以上事故发生、较大事故同比下降、一般事故明显下降)。积极探索电梯智慧监管,推进建立实现投诉、举报、咨询、建议、回应等功能的移动服务平台和社会监督平台。

  (三)以打造“质量襄阳”为重点,在推进高质量发展上抓落实。一是高标准抓质量提升。围绕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开展制造业品牌升级、农产品品牌转化、服务业品牌示范“三项行动”,开展品牌培育“面对面”指导活动,帮助企业补齐质量短板。全力支持古隆中文化旅游区、新能源汽车产业示范区、汽车轴承产业示范区、枣阳市摩擦密封材料产业园、襄阳检测认证产业园等5个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创建工作,推进区域品牌建设。二是高要求抓质量基础。深化标准化改革和检验检测认证市场化、社会化改革,推进标准提档升级工程。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努力创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大力促进检验检测产业发展,力争市政府尽早出台支持检测认证产业发展具体办法,吸引更多国内外检测认证企业(机构)落户襄阳。三是高水平抓知识产权服务和保护。完善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体系,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企业,引导行业龙头企业、隐形冠军等知识产权示范建设企业,加强高价值专利的转化运用。推进品牌创建、地理标志注册和公共品牌发展,严厉打击侵犯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违法行为,打造一批享誉国内外的襄阳品牌,不断提升我市产业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力争全市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注册商标数量、地理标志数量年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四)以维护公平竞争为重点,在规范竞争秩序上抓落实。一是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对新业态坚持包容审慎监管,健全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大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维护市场公平正义。加大广告监测和案件查办力度,深化互联网广告整治,不断降低广告违法率,持续开展保健品虚假宣传整治。以房地产业、汽车销售业、电信业、保险业、旅游业为重点,开展格式合同专项整治行动。加强计量和标准监督管理,集中开展虚假认证、买证卖证等认证领域治理。二是全力配合有关部门净化市场行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持续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做好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生态环境保护、扫黄打非等专项工作。

  (五)以整合畅通消费者诉求渠道为重点,在优化消费环境上抓落实。一是畅通消费者诉求渠道。整合12315、12365、12331等五条热线,统一由12315和12345市长热线受理消费者咨询投诉工作。加强投诉举报中心建设,落实24小时人员值守制度,确保消费者举报投诉“24小时在线应答”。二是加强科学理性消费宣传。加大消费知识普及、法律宣传、消费预警提示的工作力度。特别是针对老年人、保健品、预付费、金融消费等特定热点纠纷领域,开展法律知识、消费知识普及宣传教育进社区宣传。三是强化放心消费创建。推进重点行业和领域放心消费示范创建全覆盖,加强商品和服务领域消费侵权突出问题治理,持续打击各类消费陷阱,争取2019年消费者满意度大幅提升。

  (六)以查办大案要案为重点,在加强综合执法上抓落实。一是完成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任务。做好与市委编办等机构的政策衔接,完成襄阳市市场监督管理综合执法支队的组建工作,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的改革目标。二是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动。组织开展假冒伪劣重点领域治理,查办一批假冒伪劣大案要案,净化生产源头和流通网络,有效遏制制售假冒伪劣行为。三是加强执法打假部门协同作战。会同公安、农业、税务、金融等部门,对市场监管领域重大违法行为,及时启动联合办案、联合惩戒机制,做好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

  (七)以推进“智慧监管”为重点,在创新监管方式上抓落实。加快健全以“双随机一公开”为基本手段、以重点监管为补充、以信用监管为基础、以信息化为支撑的新型监管机制。健全部门间“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推动部门间日常检查“双随机”全覆盖。依托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推动涉企信用信息全量归集共享和依法公示。开展企业信用风险分类监管,探索建立企业信用修复机制,指导企业及时开展信用修复。建立智能化监管平台,加快整合市场监管各业务系统,开发应用市场监管大数据,推进市场监管领域各项业务数据大集中、大融合、大应用,实现智慧监管。

  (八)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为重点,在加强党的建设上抓落实。一是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切实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认真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通过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增强政治能力,涵养政治生态,防范政治风险,打造模范机关。二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围绕“明责”“定责”推行责任分解、责任到人,理顺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领导班子成员责任体系,做到了责任清晰、履职有据。加强监督执纪问责力度,持之以恒纠正“四风”,力戒“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三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组织建设与机构改革同步实施,一体推进,以机关和直属单位党总支(党支部)为支撑,强化对全体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认真开展 “红旗党支部” 创建活动,增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九)以干部学习培训为重点,在监管能力素质提升上抓落实。一是全面加强队伍建设。适应市场监管新形势,加大干部队伍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力度,开展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活动,尽快提高干部业务能力和专业化水平,提升市场监管队伍全面履职、依法履职、有效履职能力。二是全面加强法治建设。制定监管履职规范化、法制化、标准化、公开化实施办法,开展文件制度清理和立改废工作,完善业务流程和规范。健全法制监督工作机制,进一步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三是全面夯实基础支撑。推动人财物向基层倾斜,推进监管科技运用,加快信息化建设,加强执法办案装备建设,全面提高市场监管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市场监管局监管工作心得体会

  我市现有食品生产经营单位34277家,其中食品生产企业398家,食品经营单位17249家,餐饮服务单位9267家,“三小”食品经营者(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7767家。2016年,实现产值331.7亿元(含药品生产经营企业),占全市生产总值40%。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食品安全法》、《陕西省食品小作坊小餐饮及摊贩管理条例》、《陕西省食品安全行政责任追究办法》等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制定了《汉中市人民政府关于落实“四有两责”进一步加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实施意见》,在全省率先出台《食品安全“三项创建”工作规划(2016-2020)》,市食药监局、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和食安办联合转发《陕西省食药品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实施细则》,成立了市、县区食品安全委员会及其办公室。近五年来,全市未发生三级及其以上食品安全事故(事件)。目前,我市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健全,职责明晰,成效明显。

  一是优化食品安全监管职能。整合原市质检、工商、食药监局分别承担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划归市食药监局承担,确保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责任落到实处。设立市县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市农业局农产品质量安全质检法规科,强化食用农产品种养殖质量安全监管。积极推进除汉台区、经济开发区外十个县食药监督机构改革,将县级工商、质检、盐务和食药监局四局合并,成立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并加挂食药监管局牌子。推进镇、街道办市场监管所(食药监所)机构建设,积极创建镇、街道办食品安全监管示范所。落实了各村(社区)食品安全协管员,保证各区域、各环节食品安全监管全覆盖,提升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效能。

  二是强化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去年,全市采取随机抽取被检查单位、随机选派检查人员的“双随机”模式,开展了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销售、餐饮、校园食品安全等大规模检查,发现、移送食品安全案件线索54起。市、县两级财政投入检测经费995.1万元,抽检食品及食用农产品7777批次,检查出不合格食品461批次,问题发现率5.8%。

  三是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结合“四城联创”,强化“三小”综合整治,有效打击了食品“黑作坊”、“黑窝点”。2013年以来,共查处毒豆芽、毒蜂蜜、毒馒头、毒粉条、假牛肉等食品安全违法案件3349件,大案要案302件,移送司法机关136件。

  四是积极推进食品安全社会共治。公开食品安全监督抽查、行政处罚、行政许可等执法信息。加强食品安全知识科普,推进食品安全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提高广大市民食品安全意识和鉴别防范问题食品能力。成立市级食品信息投诉举报中心,构建了覆盖市、县区、镇村(社区)的12331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网络,初步形成食品安全监管社会共治格局。

  市场监管局监管工作心得体会

  今年来,县市场监管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和上级局部署,全面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加大质量品牌提升力度,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扎实开展食品药品和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巩固安全底线;强化执法监管,促进市场规范;抓实“三城同创”,促进社会民生改善。进一步提升履职服务效能,全力服务全县社会经济发展,各项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和显著成效。在县人大常委会会议上,我局工作获全票满意通过,列满意单位第一名。现总结如下:

  一、坚持深化商事制度改革,良好营商环境实现新优化

  1.以“放”为重点,实现审批注册提速。一是协同相关单位强力推进“3550”改革,进一步压缩企业开业时限,冠市、县名称的实行网上自主申报,新设企业登记最快0.5个工作日内完成,开办企业手续3个工作日办结达标率100%。二是进一步下放企业登记权限,委托沛城等3个分局办理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有限公司及分公司登记业务。三是在全市率先实行“同城通办”,实现沛城街道等4个街道行政区域内企业登记就近办理。四是县局层面进行业务整合,对办理“多证合一”登记的,实行“一窗受理、一套材料、信息共享、核发一照”,全面推行“审核合一、一人通办、一办到底”制度。五是全面推行企业不见面审批,实现网上办理名称核准、网上设立登记申请、网上预审登记,不见面审批率达100%。前11个月,全县登记私营企业2971户,新增注册资本总额203.94亿元,同比增长47.22%和17.31%;新登记个体工商户17320户,新增注册资金总额19.38亿元,同比增长99.77%和65.08%。

  2.以“管”为抓手,健全“双随机一公开”机制。一是深入开展市场主体大排查无照经营大清理。集中3个月时间开展市场主体大排查无照经营大清理专项行动,排查出无照主体4019户,实施行政处罚32户,补办营业执照和关闭3875户。组织对县经济开发区新设市场主体专项核查,督促落实整改。开展小足疗房和练歌厅无照排查,检查主体130户,发出责改通知31份。二是扎实做好市场主体年报。加大宣传和指导力度,全县市场主体年报率95%,其中企业年报率88%,超过上级要求的85%年报率,农民专业合作社年报率81%,个体工商户年报率97%。依程序实施批量吊销1052户长期停业未经营“僵尸”企业,规范处理列入经营异常名录企业。三是有序推进“双随机一公开”。在全市率先提请县政府印发“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实施方案,将工作推进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目标,推动“双随机一公开”抽查工作全面实施。进一步完善“两库两单一细则”,梳理汇总308项抽查事项清单和228项监管责任清单。做好市场监管信息平台推广运用,开展平台操作培训,指导成员单位向平台上传市场主体信息264809条,成功归集市场主体资格、经营资格、行政处罚、抽查检查结果信息共145155条,通过信息公示系统公示抽查计划、抽查任务、抽查结果公告95个,我局抽查企业1024家,相关工作在全市领先。四是加强企业网络监管。继续推进“一中心一平台”建设,我局数据库企业经营性网站、网店、微信公众号共计2572个,企业网站电子挂标审核通过149条记录。组织商务等单位,持续开展“网剑”行动。加强线上线下一体化监管,督促企业整改,查办案件4起。

  3.以“服”为导向,助力企业惠及民生。一是积极服务创业创新。认真贯彻全县营商环境大会精神和“企业服务月”活动要求,在全局开展以“进企业、进园区村镇,促进高端化转型、促进高质量发展”为主要内容的“双进双促”大走访活动。局领导班子和干部职工包挂100个企业和园区、镇村,全面了解企业生产发展思路、经营情况、存在问题、发展需求以及意见建议,积极发挥职能作用帮助解决,进一步优化企业服务机制,促进企业高端化转型;了解影响园区、镇村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的制约因素,亟需职能部门提供的帮扶,需要提请政府或转交其他部门研究处理的问题,提升服务企业水平,促进园区、镇村高质量发展。发挥动产抵押和股权出质登记职能,助企融资23.3亿元,融资额居全市之首。二是全力促进放心消费。开展集中销毁假冒伪劣商品活动,销毁假劣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农资、烟酒等商品2万余件,进一步净化市场消费环境。积极做好消费投诉处理,调处消费纠纷2000余件,是2017年的两倍,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10余万元。开展农贸市场规范工程、餐饮提升工程、示范商超创建工程、保健食品规范店、放心粮油工程等示范创建活动,建成七彩街农贸市场、苏果超市等示范单位,推动创建取得较好阶段性成效。联合县委组织部,在个私企业中开展“党组织推荐放心店”“党员诚信店”评选活动,并在被授牌商户中开展“亮身份、亮承诺、亮标准”三亮活动,接受广大党员群众监督。通过活动开展,不断提升经营户的经营管理水平,打造消费品牌新形象。三是深入推进计量惠民。完成卫生院(室)、集贸市场等计量器具免费检定30931台(件),合格率90%,调修后检定合格率99.6%。对规模较大、较集中区域餐饮饭店、超市现场称重和结算用计量器具强检及使用情况实施检查,共抽检50批次。开展农资等农业投入品定量包装监督检查,完成40批次50个样品抽检。加强诚信计量示范单位培育,获评省级单位4家,在集贸市场等6个领域培育6家诚信计量示范单位。规范农贸市场计量管理,推进计量器具“六统一”,指导七彩街市场先行先试,统一配置电子计价秤200台,逐步建立“政府指导、市场自律、社会监督”的市场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

  二、坚持实施质量品牌战略,高质发展基础有了新进展

  1.深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加快质量提升步伐。一是强力推进质量品牌创建。牵头率先在全市召开全县质量品牌创建工作推进会,制订质量品牌创建工作考核细则,纳入县重点经济目标考核。与科技、农委等相关部门和各镇、街道、场对接,拟定质量品牌申报重点培育名单,鼓励积极申报各级质量奖和省市名牌。共完成申报各级质量品牌64个,其中申报市名牌34家,较去年增加20个;申报省名牌产品12个,较去年增加6个;申报市质量奖12家,较去年增加10家;申报质量信用等级评价AA/AAA企业6家,较去年增加3家。指导帮助申报沛县狗肉和沛县牛蒡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获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受理。向国家商标局申请商标1210件,注册商标734件,全县有效注册量3518件。开展“沛县农商银行杯”好商标推选活动,评选出10个沛县好商标和10个好商标提名奖,协同沛县农村商业银行为好商标企业共授信1.35亿元,支持品牌创建企业提质增效。二是夯实质量品牌培育基础。对全县硅材料、机械、铸造、机电、纺织、农副产品加工以及服务业等产业进行调研,积极推动企业导入卓越绩效准则等国际通用质量管理模式。组织企业参加上级局举办的“首席质量官”“卓越绩效自评师”“淮海质量大讲堂”等培训,共培训卓越绩效自评师20名、首席质量官18名,夯实质量品牌培育基础。三是加强产品商品质量监管。完成产(商)品质量检验4300批次,消费者、生产企业等委托检验1700批次,食品和农产品日常监督抽查检验2600批次。组织食品相关产品、电线电缆、水泥产品以及机动车安检机构等专项检查,严查质量不合格、伪造质量证明文件等违法违规行为。

  2.深入推进技术标准战略,助推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全力做好国家级标准化服务试点建设。协同承担单位,按时间节点推进《农村产权土地流转交易标准化试点》项目,目前试点完成中期评估。同时,做到承担的省级地方标准《交易场所建设与管理指南》制订,省即将发布实施。二是发挥标准化在服务领域引领作用。指导省级社会管理综合服务标准化试点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县在公共服务领域树立成功典范,辐射带动一批公共服务社会化保障项目增效发展。指导县民政局申报省级服务标准化试点并得到批复,完成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安服务标准制定与试点建设。三是深入推进市级试点申报。指导中国人寿沛县支公司“E”柜面电子服务标准化、汉薪有机蔬菜种植及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标准化及绿渚园芦笋种植技术规程,申报市级标准化试点。四是地理保护产品培育进展顺利。指导“沛公酒”申报我县首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获总局受理,后续资料由省局呈报国家局。五是稳步实施企业产品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备案。指导70%以上生产企业产品执行标准完成网上声明公开,完成年递增5%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对33家企业开展公开标准合法合标性检查,对声明公开情况进行督查通报。101家企业上报217项标准。

  3.深入推进认证认可工作,助力质量信用体系建设。加强许可证获证企业分级分类监管,按计划对许可证获证企业实施动态监管。我县共有获证企业22家,已为其全部建立企业质量信用档案,并分别对巡查和分类分级监管结果记录备案。配合市局开展水泵及灌排设备、钢铁、水泥、化肥、食品相关产品、危险化学品等专项检查,检查企业50余家次,指导企业整改质量安全隐患,查处2家市级以上监督抽查不合格企业。完成认证企业调查摸底,目前全县3C认证有效性企业17家。按照不低于30%的比例对企业进行抽查,未发现严重质量违法行为。加强机动车辆安检机构监管和从业人员培训,规范建立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确保对安检机构安全监管到位。

  三、坚持“四个最严”要求,食药特设安全得到新巩固

  1.加强食品安全监管整治。召开了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动员会议,明确部门职责,有序推进创建工作。一是开展生产流通食品整治。开展20余项专项整治,加大节日和季节食品监管查处频次。发出2281份销售类食品经营许可证,办理食品生产企业首次、延续、变更等45件;检查食品生产企业152家、销售单位3450家、小作坊227家、摊贩279家,排查整改食品安全问题246个。二是做好各类食品抽检快检。县财政投入食品监督抽检经费300万元,实施抽检5262批次,合格率99%。建设3个分局快检室,共完成6个快检室建设改造。完成食用农产品快检32000余批次,落实“你点我检”现场快检1200余批次,对呈阳性食用农产品采取复检、退市、处罚、上报等处理措施。食品抽检、快检工作全市领先。制定农贸市场快检室建设方案,督促市场主办单位落实建设改造,已建成4家。三是加强食品小作坊监管。构建落实“四项机制”,即以属地管理为基础,构建“一岗双责”监管机制;以网格监管为目标,构建登记建档动态机制;以引导规范为依托,构建长效全程监管机制;以风险管理为导向,构建信用分级监管机制。对全县232家小作坊建立监管档案,通过规范、帮扶,对符合条件的160家发放小作坊登记证。全市食品小作坊培训现场会在我县召开。四是加快电子追溯系统建设。完成10家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电子追溯系统建设,目前共有20家企业完成建设。完善食品企业“黑名单”制度,惩戒严重失信食品生产企业。对全县140余家食品生产企业进行风险分级管理,提升监管效能和食安保障能力。

  2.深化餐饮安全整治规范。一是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全力打好餐饮业三年整治“收官战”,结合县“三城同创”,开展了小餐饮质量安全再提升行动,及时落实省、市督导反馈问题整改。共办理食品经营许可证2236个,填写餐饮监管信息表400余户,填写餐饮监管信息表做法得到省人大调研组充分肯定。餐饮经营持证率由整治前不足7%达到97%,消费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开展企事业单位食堂、网络订餐等专项整治,实现餐饮监管全覆盖。二是实施明厨亮灶及餐饮示范街区店建设。完成第二批44家餐饮单位远程监控的安装,全县餐饮明厨亮灶率达到80%。培育四星五星示范店40家、小餐饮示范店30家、便民早餐示范店50家,C级餐饮单位持续下降,良好及优秀率逐年上升。红光路、新苏果超市、华宇生活城餐饮集聚区基本形成。全市餐饮质量安全示范建设推进会在我县召开,充分肯定我县餐饮质量安全整治工作做法和成效。三是推进农村宴席和学校食堂管理提升。依托各镇、街道食安办,建立全县农村宴席厨师信息档案,开展厨师培训644人次。指导6家学校食堂全面改造升级,提升硬件设施、制度建设和内部管理,确保学生用餐安全。

  3.严惩药械经营违法行为。一是加强药械经营主体监管。做好各类许可审批以及二类医疗器械经营备案,办理药品经营许可16件、医疗器械经营许可5件、二类医疗器械备案27件。加强药品经营企业经营规范,督促指导开展零售药店新版GSP认证,认证通过6家单体药店。开展执业药师挂证专项整治、网络销售化妆品安全专项检查。加大药械经营主体检查力度,发出整改意见65份。抽检药品162批次。二是加强保化经营规范。新指导2家保健食品经营企业开展“四规范”“四统一”建设,创成市保健食品经营规范店。加强保健食品、化妆品经营日常检查,组织网络销售化妆品整治。开展城区集贸市场周边药店诊所卫生室保健食品化妆品经营单位检查规范,责令整改8家。三是加强不良反应监管。收集上报药品不良反应1161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447例、化妆品不良反应136例,数量居全市前列。开展疫苗专项检查,对疾控中心疫苗采购、储存、分发规范和疫苗接种单位疫苗质量进行监督检查,对问题疫苗召回情况进行跟踪检查。

  4.持续开展特种设备专项检查。一是开展电梯专项检查。以人员密集场所为重点,全面排查电梯安全状况。检查电梯使用单位86家、电梯1820台,督促216台进行检验;核查电梯安装现场16个;抽查15家维保单位60台电梯,约谈5家,劝退2家。组织电梯维保单位开展电梯安全知识进小区活动,指导电梯维保单位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开展电梯数据库清理,发放电梯使用登记证398个。2378台电梯全部安装电梯96333应急救援指示牌。完成搭建沛县平安电梯物联网可视平台前期考察论证。二是开展涉危化品企业特设安全专项整治。建立储存、使用、运输三个环节单位台账,排查40家。建立设备台账206台,其中大部分为涉氨制冷设备和气站储罐,化工企业的高危反应设备很少。发现运输承压罐车、液化天然气供气站存在问题较多,已立案查处。三是开展气瓶安全专项整治。指导县气瓶充装站安装气瓶二维码100260个,报废气瓶超5万只,检验气瓶4800余只,气瓶充装站不再充装超期瓶、报废瓶等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的气瓶,杜绝了液化石油气掺杂二甲醚的违法行为。

  四、坚持狠抓执法办案,严打市场违法行为结出新成果

  1.开展专项整治,严查违法生产经营。一是依法查处涉及民生安全及安全生产案件。查办食品案件224起、药品案件17起、医疗器械案件5起、化妆品案件3起。与县公安食药环大队联合,查办网上经营未经批准进口药品案件2起。发出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指令书86份,立案35起。开展特种设备作业人员持证情况检查,查处1家无证上岗逾期不改单位。办理某公司未经检验使用移动式压力容器的案件,为全市质监系统首例“零口供”案件。开展大米、面粉生产企业商品量检查,查处5起案件。开展加油站计量监督抽查,查处8起计量不足违法行为。加强生产企业获证监管,查处无证生产工业产品案件3起。二是积极开展打假保优“双打”执法行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严打假冒侵权违法行为,为“双创”营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立案查处假冒侵权、销售质量不合格产品、未经强制认证、伪造质量证明文件案件共30起。开展清除“地条钢”专项整治行动,对生产和流通领域的铸造等涉钢企业和经营单位进行拉网式排查,严防“地条钢”死灰复燃。三是纵深推进公用企业专项整治。集中力量对群众关注和反映强烈的公服行业进行重点整治,加强对供水、供电、供气、医疗、教育等行业经营中存在的不正当竞争及其他损害竞争秩序和侵犯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的查处,立案查处医疗行业违法广告、供水行业欺诈消费者、供电行业案件3起。四是加强违法广告监管。开展各类广告特别是网联网广告、涉及金融和涉嫌非法集资广告咨讯信息排查清理,查办违法案件5起,对“上有财富”“中金财富”等涉嫌非法集资机构实施立案查办或处置。此外,严查虚假注册行为,撤销虚假注册登记5起。

  2.加强重点监管,推进污染联动防治。按照上级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部署,把燃煤锅炉淘汰治理、油品治理、散煤治理作为主攻方向,加强市场监管,注重联防联控。一是按照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部署,配合相关部门完成燃煤锅炉淘汰任务。严格把关新建锅炉准入、在用锅炉检验、登记等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燃煤锅炉(10吨以下)不予注册登记和检验检测,查处3起锅炉超期未检使用案件。排查锅炉176台,注销停用报废锅炉92台;办理使用登记锅炉84台,其中热电锅炉19台,燃油燃气等非燃煤锅炉65台。二是积极做好流通领域成品油质量监管,抽检259批次,合格率89.96%,对销售不合格成品油的19家加油站点进行立案。三是严格监管散煤使用,加大煤炭质量整治力度,对全县煤炭经营企业、经营户和用煤单位储煤场进行拉网式排查,配合相关部门加大燃煤电厂煤炭质量抽检频次,共抽检煤矿(洗煤厂)11批次,合格11批次;抽检重点用煤企业4批次,均不合格,已移交环保部门处理。

  3.加强配合协调,做好“三小车辆”整治。在全县范围重点对沛城、开发区、大屯分局辖区生产、销售电动三、四轮车的生产经营主体进行全面摸排,共排查出273家,公告范围内76家。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张贴通告,宣传生产销售不符合标准电动三、四轮车的危害和县“三小车辆”综合整治措施。与相关主体签订《承诺书》,承诺销售符合标准的合格产品。重点检查了相关销售商营业执照,所销售电动两轮、三轮车的产品合格证明、检验报告、标注的厂名、厂址、生产许可证、执行标准等,经营主体进货检查验收和索票索证义务落实情况,12家经营主体销售加宽加大电动两轮车,已责令停止销售。公告范围2家生产企业已停产,58家销售主体停售“三小车辆”。

  五、坚持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市监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1.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一方面,党建工作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出台机关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各支部对照标准化规范化标准开展自查整改,认真落实好“三会一课”等支部规范化建设制度,取得了明显成效。另一方面,解放思想大讨论扎实开展。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文件精神,制定了局活动方案。开展学标杆活动,围绕深化“放管服”改革,赴先进地区学习调研,深入查摆自身存在的不足,明确下一步改进提高的目标、思路和措施。召开座谈会,开展“我为高质量发展献一策”等活动,广泛征求意见建议。

  2.队伍培训进一步加强。年初制定了详细的年度培训计划,通过邀请市局和县相关部门专家进行重点指导、参加上级培训、与兄弟局开展交流、自行组织培训以及骨干帮带、业务研讨等方式,组织政治理论、法律法规、业务技能等学习,进一步提高了队伍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技能。全年举办业务培训?次,累计参加培训?人次。

  3.党风廉政和作风建设全面加强。签订党风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责任状,把相关要求压实到每个单位部门和具体人员。邀请县监委领导为局干部职工作廉政教育专题讲座,并集中观看警示教育片,构筑牢固思想防线。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制定防控措施。强化机关作风建设,围绕县局“2018营商环境建设年”活动,开展优化营商环境作风提升专项行动,对照改进“冷懒推乱贪”5个方面问题。开展不定期监督检查40余次,发出督查通报10期,点名道姓通报问题,进一步提升干部职工的自律意识。

市场监管培训心得体会 市场监督管理培训心得

本文来源:https://www.baozhen-education.com/xueke/23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