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文档 > 正文

基层减负落实难原因剖析及对策建议思考3篇

【www.baozhen-education.com--文档】

  基层减负,习式热词,2019年3月11日消息,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保真教育网站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基层减负落实难原因剖析及对策建议思考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基层减负落实难原因剖析及对策建议思考1篇

  摘要:针对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国家不断出台相关减负政策,但这些政策并未得到有效的贯彻和落实。校长作为减负政策的最终执行者,其执行减负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决定减负政策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因素。减负愿景未达成、减负目标效价低、减负政策执行过程中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等是制约校长执行减负政策激情和动力的内在根源。

  关键词:减负政策;执行力;目标效价;愿景;激励约束机制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一直是学校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长期存在并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严重问题,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成为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二十多年来,尽管国家出台30多个有关减负的政策文件,温家宝总理连续两年把中小学学生减负问题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但过重的课业负担依然是制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顽症。

  一、减负――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诉求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4年少年儿童发展蓝皮书――“中国城市少年儿童生活习惯研究”课题组发布,我国中小学生的睡眠状况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约有2/3的小学生和3/4的初中生睡眠严重不足。482%的中小学生自我感觉睡眠不足;235%的中小学生睡眠质量很差。大量机械重复的作业和纷繁复杂的考试占据了学生绝大部分时间,沉重的课业负担将学生压迫得喘不过气来,成为制约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桎梏。最终导致学生们兴趣单一、情感冷漠、意志薄弱、身体素质极差。2010年,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调查统计,中国青少年学生、儿童的近视率已居世界第二位,初中生的视力不良检出率为594%,并呈逐年增加的趋势。由此可见,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实行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在诉求,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实现人才强国梦的必由之路。

  二、执行力――减负政策实施的关键

  1.执行力的内涵

  美国ABB公司董事长巴尼维克曾说过:“一位管理者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说明,如果缺乏有效的贯彻执行力,不论多么完美的政策和战略意图都将成为一纸空文。可见,执行力是政策实施的关键,是预期目标顺利达成的前提。但执行力是一个变量,不同的执行者在执行同一件事情的时候也会得到不同的结果。“人是管理活动中的第一位因素,是最重要的因素和最活跃的因素。”校长作为减负政策的执行主体,其执行力的强弱直接决定着否能达到预期目标。

  2.校长执行力的表现

  校长执行力主要表现为态度、能力以及目标达成三个方面。

  态度方面:即对减负政策的认同度,表现为是否高度认同减负政策、是否愿意将减负政策贯彻落实于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态度。如果校长不认同减负政策,必然会影响贯彻落实减负政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减负政策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实施。否则,将会积极主动地制定减负政策的实施方案,从而推进减负活动的顺利开展。

  能力方面:即有没有贯彻落实减负政策的能力。校长即使是完全认同减负政策,如果缺乏贯彻落实能力,也是无法达成最终目标。它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否具有围绕减负政策制定科学、合理、积极有效的行动方案的能力。其次,是对学校内外部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统筹协调和整合利用的能力。再次,是减负行动方案的落实能力,即如何将减负行动方案在学校管理层面、教育教学层面贯彻落实问题。

  目标达成方面:即减负增效目标的完成程度。真正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减负行为,属于有效完成减负增效目标;否则,属于未完成减负增效目标。

  三、影响执行力的原因

  (一)减负愿景未达成制约校长执行减负政策的的主动性

  校长对减负政策的理解不深刻、认识不到位,只是出于国家政策有一定的强制实施性而不得不执行才表示认同,而实质上是表面一套背后一套,对减负政策的执行不到位,对于减负政策的执行是出于被迫而非主动愿意的。由于不能让教师正真理解减负政策的正真内涵,致使教师并不明白为实现学校愿景自己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甚至不能把自己的工作和学校愿景联系起来,最终导致减负愿景、减负氛围在学校层面难以有效形成,从而影响减负政策的有效贯彻和执行。

  (二)目标效价低影响减负政策的执行

  目标效价,指人对实现该目标有多大价值的主观判断。如果实现该目标具有一定价值,人的积极性就高;反之,积极性则低。当前,社会评价学校优劣的标准既不是学生作业量的多少,也不是在校时间的长短,还不是教学设施设备的配置情况,而是学生成绩――升学率或者地区排名,不论这些学校是否认真执行了减负政策。这便导致绝大多数学校的奋斗目标不是减负而是提高升学率,以至于减负政策对绝大多数学校而言缺乏足够的吸引力。

  (三)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

  激励机制是通过一套理性化的制度来反映激励主体与激励客体相互作用的方式。如果执行减负政策获得的收益不能大于经费支持或者不能确保升学率和学校排名,那么校长便会为追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而权衡自己的利弊得失,不会一如既往地认真贯彻执行减负政策。

  约束机制是指为规范组织成员行为,便于组织有序运转,充分发挥其作用而经法定程序制定和颁布执行的具有规范性要求、标准的规章制度和手段的总称。中央政府出台的相关减负政策和文件,大多是关于控制在校时间、减少作业量的相关规定,虽然也有些约束条款,但内容过于笼统、惩罚力度不足以规避校长的投机风险,这无疑加大了惩罚措施的执行难度。另外,在减负政策没有形成良好社会文化愿景和氛围的情况下,社会各界也难以对学生课业负担轻重做一个科学合理的衡量和判断,这也导致社会缺乏监督校长执行减负政策的力度、效度和效度。作为具有经济人特性和机会主义倾向的校长,便会利用约束制度的缺失从事能提高升学率、提前学校排名的应试教育,而不是投入大量的人财物等资源认真执行减负政策。

  可见,校长执行减负政策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不健全,使校长在执行减负政策方面没有后顾之忧,致使校长在执行减负过程中以致缺乏执行减负政策的必要的动力和压力和动力。从而导致减负政策难以真正贯彻落实。

  基层减负落实难原因剖析及对策建议思考2篇

  基层减负年已过大半,多地采取措施解决文山会海、过度留痕、督导检查过多过滥等问题,成效显著,然而仍存在三点问题,影响基层减负实效,亟需关注解决。一是“应减未减”。有的部门决策随意、闭门指挥、强迫命令,导致执行无序,产生问题后又要求基层整改;有的部门从基层随意抽调人员,导致基层人力欠缺;有的单位“只讲奉献不谈权益”,长期不执行年假制度;有的活动并不要求延伸进基层,上级部门却依然下达给基层。

  二是“时减时增”。基层需要整治“展示牌多”的现象,但有的部门考核办法又规定要“制度上墙”,基层只好视情况把牌子“有时摘掉,有时挂上”;有些责任是“不出事时减了,出了事仍跑不掉”,例如环保污染、交通安全、卫生防疫等,基层没有执法权,无法整标治本,但按照“属地原则”,一旦出事,基层相关单位就得跟着“背锅”。

  三是“此减彼增”。正式发文少了,但“便签”“通知”多了;纸质报表少了,但“电子报表”多了;检查考核次数少了,但单次检查考核内容多了。这种“偷梁换柱”的手法,导致基层工作量并未真正有效精简。

  对此建议:要进一步转变观念。给基层减负是自上而下的工作,关键在上层,落实在基层,上级部门要切实端正思想,切实转变作风,科学筹划工作、合理安排任务、据实提出要求,同时以群众满意为根本准则展开检查考核,从根本上避免“蒙眼决策”、“坐而论道”、“看痕取优”、“依文排名”等问题。要进一步增加关怀。要健全完善对基层干部的容错纠错机制,加快基层干部的交流轮转,打破基层干部的晋升瓶颈,进一步激发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同时,要维护基层干部的应有权益,严格落实年休假制度和节假日加班补休制度,进一步激活基层干部的工作热情和活力。要进一步强化惩处。为基层减负是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大举措,对于在“减负”中阳奉阴违甚至“抗命不遵”的现象,纪检监察部门要扩大线索来源,及时发现问题,迅速作出处置,用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严肃的惩处来确保基层减负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基层减负落实难原因剖析及对策建议思考3篇

  前不久,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持续解决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的通知》,号召进一步把广大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手脚从形式主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提供坚强作风保证。

  “要把干部从一些无谓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基层减负减的不是责任是负担,是为了让基层一线的干部背囊更轻,顾虑更少,把更多精力和时间放在为民办实事上。想要减负,必须帮助基层干部从名目繁杂的考核督查、成山成海的资料台账、宽泛频繁的追责问责中解脱出来,其关键在于破解形式主义。

  用文件和会议落实决策,不见实际行动,“光打雷不下雨”,或更名换目,以调研代替检查,以交流代替会议,本质上没有减少基层负担。老办法解决不了新问题,落实减负应注重明确减负目标和精确减负对象。上级部门应主动深入基层调研,同基层干部充分沟通,找准基层干部的“痛点”,进而掌握需要减负的对象和不必要的工作内容,进而制定出有针对性的具体措施,为基层减负打造牢固的政策保障。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爬坡过坎的关键节点,新形势、新工作、新要求让基层时刻满负荷运转,减负也就成了“次重要”,往往只能靠“自觉”。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即使有了好的政策为基层减负提供依循,缺乏有效长久的执行也只是一纸空文。为此基层建议,应聚焦干部群众反映强烈的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开展监督执纪问责。同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创新监督方式,把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和为基层减负纳入日常监督、巡视巡察、主体责任检查考核甚至政治生态分析评估的重要内容,量化监督指标,切实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让基层减负有生根发芽的土壤。

  为基层减负,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广大基层干部职工的深切关怀,让其尽快落到实处,更是广大基层干部职工的热切期盼。

本文来源:https://www.baozhen-education.com/wendang/398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