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学科 > 政治 > 正文

【谈谈如何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谈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www.baozhen-education.com--政治】

      谈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探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其思维能力,成为当前教学的重要任务,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就是愿意学,就是喜欢学。可见培养兴趣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那么究竟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呢?

    一、做好课前预习,明确学习目的。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的课前预习和学习兴趣的产生密不可分,教师在授课前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指导学生,设计预习提纲,给学生一个粗线条,一条明确思路,使学生对教材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这样学习目的明确了,兴趣也随之产生,同时使学生听课也听得专心。比如在上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课时,我提前安排学生回家调查家谱,上课时学生兴趣大增。

    二、巧设新课导入,引发学生兴趣。

   “万事开头难”“开头好,成事之半”,它道出的是“凡欲成一事,必须有良好的开端”,好的开头是让课堂活跃起来的导火线。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一个好的新课导入,往往会直接影响到整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效果。新课导入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歌曲导入、故事导入、小品表演导入等丰富多彩的方式,渲染气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思路活跃起来,他们就可能怀着期待的心理,兴趣盎然的进入新课的学习。

    三、搞好课堂设计,培养思维,激发兴趣。

    在授课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方式方法上还要多下功夫。

   (一)“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疑问是思维的火种,思维以疑问为起点,是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材要求和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一些精致的小问题,引导学生讨论,在讨论中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可活跃课堂气氛。比如我在讲人民版八年级下册第二课《生命的滋味》时,我提出“你遇到过挫折吗?”“你的生命属于谁?”等问题来引导学生思考。

   (二)以幽默的语言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思想品德课在很多人的思想意识中,是一门枯燥无味、呆板的课程,因此教学效果很低,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使用幽默技巧会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的兴趣。可采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优美感人的语言,形象的漫画等方式教学。如教材中的幽默小故事,漫画等都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使学生产生新鲜好奇,而新鲜好奇正是诱发学生学习积极因素。比如人民版八年级上册P46的小幽默《名人迷》不仅可使学生开怀大笑,同时也让学生从笑声中明白故事中所寓含的深刻含义。许多的笑话、漫画、格言警句、歇后语,教师信手拈来,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可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应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过去,教师一言堂,上课教师讲空道理,交代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漏答要点。没有别的先进的教学手段作辅助,学生也就更加厌学了,对知识的理解,认识的提高,很多是抽象模糊的。随着办学条件的逐步改善,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也逐渐进入课堂,广泛用于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教学代替了过去把黑板、粉笔作为教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可以把色彩、动画、立体声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身临其境,觉得上课生动有趣,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如人民版八年级上册P76讲“公民对财产享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权分的权利”,将一公民的财产权制成动画连贯放出来,让学生结合书中文字介绍自己去理解,去体会,这样轻松自然地把理论转化为认识,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境界,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活动教学,激发学生兴趣。

    思想品德课“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在活动中让学生受到思想品德教育是活动的目的。通过活动课,不仅能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还能考察学生的睿智,更重要的是训练学生动脑、动心、动手的真正做好一件事,活动可分课堂内和课外的活动,我们通过活动慢慢地去触摸孩子真实的灵魂。比如在上人民版八年级上册第一课第三框《给父母的爱,我们发出了吗?》时,让学生回家做,请家长配合,最后请家长签字,个个学生兴趣高涨。

当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只要我们努力地去探索,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课堂效果也就更好!

 

历史活动课的几点思考

丹江口市均县镇中学 饶华林

 一、 历史活动课的概念
  (1) 从学校教育的目标看。
   它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学校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可以不受教材大纲班级的限制,从活动中引发兴趣施展才能,得到启示感染,全面提高素质。
  (2)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
  能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调动学习历史学科积极性,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学生整天处在紧张单调的教学过程中。而历史活动课丰富多彩则能给学生带来清新的感觉,促进健康的心理发展。
  (3) 从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看。
   扩大学生知识面,吸取更多信息,培养学科兴趣获得一定的学科技能。活动课内容,丰富形式多种多样,不受教本大纲的束缚,学生能够在活动中取得丰富的知识,扩大自己知识面。活动课又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和了解各种事物,获得很多课堂上得不到的信息,并运用众多信息进行创造性活动。
  二、历史活动课的特点
   1、 自愿性
   根据自己兴趣爱好,从自己的特长能力出发,比较自由的进行各种活动,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
   2、 自主性
   以学生为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可以自主的阅读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参与商量活动计划、教师和学生精心组织下进行。
   3、 灵活性
   不受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教材内容和教学时数的限制,内容可宽可窄,富有伸缩性。
   4、 实践性
   活动课一方面需要教师讲授,但更多的使学生亲自进行实践。参加或接触学科实践、社会实践,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在实际中直接或间接的吸取新知识,培养提高学课能力。
  三、历史活动课的内容
  历史活动课在确立的过程、设计教学内容要"灵活多样"。强调"新"(角度、形式)、"活"(生动活泼)"实"(实实在在)。最关键的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与
  责任感。
  按课程改革方案及历史学科的特点,具体可分为:
   1、 阅读系列:
   阅读可以拓宽学生知识面,可以充实学生心灵,可以增长才干。历史学科阅读广泛:历史通俗读物、人物传记、文选、专著等。读书由浅入深,列出必读书目进行读书方法指导,鼓励引导学生举办读书报告会、成立阅读小组、制作读书卡片、书评式讨论、写阅读体会评论等。
   2、 说写系列
   教师指导下让学生通过自己参与,不同程度上掌握所选内容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表述与写作的能力。其范围有:专题讲座、历史故事、演讲会、主题会、历史影评书评、历史人物平析、学史一得、历史小论文撰写等。
   3、 艺术系列
   历史知识涉及许多传统文化和美德,通过各种欣赏、收集收藏系列,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加强美的教育,弘扬民族传统,培养学生特长、爱好和高尚的情操。
  其范围有:历史字画欣赏、历史图片、实物欣赏、收藏(图书、钱币)历史歌舞、戏曲、游艺电影电视观摩等。
   4、 技能系列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历史的操作技能,同时可以培养一些好的品质,动手动脑能力。 例如:绘制历史地图、历史小制作、历史小报编辑、历史幻灯投影片制作、绘制录象片、制作电脑课件等。
   5、 社会系列
   历史活动的社会活动可以使历史知识形象化、感性化、并能把学到的历史知识和社会实践应用结合,开阔学生视野,了解社会,培养学生各种优秀品质。 主要活动包括:参观博物馆、考察史迹、访问各时期革命人物、历史旅游活动等。一、历史活动课的活动方式

开展历史活动课,应该根据本地本校特点、活动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适当的方式进行。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可以使活动课开展得更为丰富多彩,可以使活动课取得更好的效果。依据活动内容的不同,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资料搜集方式即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来搜集、整理和表达历史信息、看法或观点的一类活动。这类活动在“活动建议”中所占比重较大,如“寻找有关秦始皇兵马俑的图片以及近期关于秦始皇陵考古勘察的报道,体会其中展现的时代精神风貌。”“参考柳宗元的《封建论》,写一篇《论封建》或《郡县论》的小论文。”“通过网络或其它途径了解毒品的危害及禁毒的必要性。”另外,课后活动课中也有不少这类的课型,如“近代社会生活”“20世纪歌曲中的历史”“老照片配文-图说法西斯暴行”“古代世界文化之旅”“策划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展”等。

2、讨论交流方式

即学生凭借史实和历史基础知识的认知过程,谈理解、谈方法、谈情感的撞击和熏陶,谈道德认识和价值判断,自主表达自己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思考和体会的一类活动。如:“有人说,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是一次成功的革命;也有人说,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历史命运,是一次失败的革命。请就上述观点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对都江堰和三峡工程的比较,试谈三峡工程的利与弊。”“巴以争端何时走向和平?”“今天的中国大陆与台湾的状况,与1861年美国内战前夕的南、北双方的状况的比较。在比较后请你谈一谈,中国大陆应采取怎样的对台政策?”等。

3、模拟体验方式

此类活动要求学生在一个特设的历史时空里,以假定的身份,去尝试着解决具体历史情景下的“实际”问题。此活动着力于学生知识的迁移、想象力的激发、学以致用意识的建立、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和积极、进取的情感体验。如“模拟时事报道:侵略与反抗”“模拟导游:重走长征路”“假若你是一个汉代商人,从长安出发,西去做生意。你将如何在丝绸之路上做买卖?沿途会有哪些见闻?”“让你穿越时光隧道,来到北宋东京城,想一想,你怎样改变自己的衣食住行和娱乐方式,才能适应当时人的生活?”等。

4、考察欣赏方式

即学生通过实地参观、考察、访问和各种形式的观赏进行历史体验和感悟的一类活动,穹可以使历史知识形象化、感性化,并能把学到的历史知识和社会实践应用结合,开阔学生视野,了解社会,培养学生各种优秀品德。如“天津某中学在进行《第二次鸦片战争》教学时,组织学生参观大沽口炮台遗址”“文革经历谈”“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活变化调查”“欣赏20世纪的代表性歌曲,通过用心去聆听歌曲传达的历史信息”“观看《甲午风云》等影片,体会其中的爱国精神。”“访问自己的父母,请父母讲述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潮中的作为,并记述自己印象最深的一件事”等。

除了以上几种方式外,还可以根据具体内容采取以下方式:如表演历史短剧,开历史故事会,办历史手抄报,制作历史地图,历史知识竞赛,举办历史读书会等等。总之,历史活动课教学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我们应该在“减负增效、科学有趣、量力而行、灵活机动”原则指导下,勤于探索与实践,使历史教学不断得以优化。

三、   三、历史活动课要注意的问题、

1、要做到主题明确

活动课是众多教学组织形式中的一种,对它的使用重点考虑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育对象。要做到主题明确,不能为活动而活动,没有任务或任务不明确。主题是课外活动的中心,是整个活动的目的和灵魂,主题明确,才能使历史课外活动具有感召力、吸引力,实现教育目的。

2、注意学生的参与性

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活动能力虽然有差别,但是活动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各类学生都有所收获,都行动起来,不能只着眼于部分学生的参与,而忽略了全员性。历史活动课必须考虑学生整体的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诸方面的因素。在设计活动主题时,应选择“大众化”的题材和形式,在活动中尽可能创设人人都能参与活动的机会。同时也要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尤其要注意调动性格内向的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对改变这些学生的学习态度甚至对将来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3、教师必须进行必要的指导

历史活动课从形式上看,主要是突出学生的活动,似乎不需要教师多参与,但从本质上讲正好相反,一堂成功的历史活动课,是通过学生的主体活动折射着教师的科学设计、适时点拨、灵活应变、统揽全局、链接内容,把活动不断引向高潮等方面的综合能力。这能力表现在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指导和帮助。演员的表演离不开导演,离开导演的表演可想而知。况且,由于学生的知识、阅历、方法等方面的不足,开展活动对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具有较强的依赖性。教师要针对具体情况可先扶后放,先放后扶,或放中有扶地指导、帮助学生。但是,不可包办代替。

4、要注重活动教育的实际效果

一次有效的历史课外活动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育活动的结束,必须及时巩固和深化活动的成果,在这方面,我们通过让学生写日记,做作文,开座谈会,办黑板报等方式,帮助他们从思想上总结自己的感受。总之,要把学生在历史课外活动上引发的感情冲动,形象的感染,上升为历史的反思,理论的思维,逐步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和觉悟程度,达到深化教育效果的根本目的。

  四、历史活动课的教学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1、 课堂教学与活动课的关系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按新课程要求,建立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体系,把活动课纳入学校与教师教学计划。使两者互想促进、相辅相成。
   2、 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活动课以学生活动为中心,学生是活动课的主人,尽可能发挥学生"自主自理"的作用,教师应是活动的倡导者、指导者、而不是包办代替一切。
   3、 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课堂教学应向全体学生,大面积提高学生质量。活动课所应考虑整个学生教育教学需要组织一些活动外,而更主要是发展学生个性,应在"提高上"下功夫,培养学生的学科"尖子"。
   4、 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历史活动课不仅内容丰富多样,形式也有多种多样,但形式必须服从内容,必须按客观条件许可开展一定形式的活动。活动课必须立足本校、本地区立足本人实际能力搞力所能及的活动。
   5、 校内与校外的关系
   活动课应加强社会性、实践性,走出学校到社会去,争取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充分发挥社会的历史资源功能使活动课更加丰富更加有效果。
   6、 整体活动与历史活动课的关系
   学校应按教学目标和学校特点条件全面安排落实各种活动课。历史教师应按学校安排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本学科活动与整体活动紧密结合联系起来。   
 五、历史活动课的科学评价体系的基本原则
   1、 学科性原则
   活动课要注重"史",体现历史学科的个性特点,利用历史学科展示我们民族的文化与国情。我们不能忘掉过去,这也是塑造一个民族素质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力。历史的多样性为素质教育提供了最丰富的材料,展示了最广阔的天地。社会形态的更替变化,国家民族的兴起衰落,朝代政权的迭次更换,历史人物的此浮彼起,都遵循着时间的顺序进行,他们之间互为因果,环环相扣,不能割断历史。了解过去才能理解现在,更有信心为明天拼搏,历史感会强化学生的历史使命感与民族自豪感,这是一种十分可贵的素质。
   2、相关性原则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上至天文下至地理,用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社会生活无所不有无所不容。在注重与必修课内容的内在联系上,还应重视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充分借助其它学科的知识技能为我所用突破原有独立历史学科知识体系,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评价重在题材内容、知识技能以至活动课形式上充分利用历史学科与其它活动课之间相关性的特点。
   3、兴趣性原则
   在评价活动课时,必须考虑兴趣性。兴趣是学习知识的主导,也是学习的动力,历史活动课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设计历史活动课方案要特别重视所选择的题材内容、活动形式等方面是否有利于激发兴趣这一关健性问题。
   题材与内容的选择必须以是否符合学生心理需求、是否能调动学生求知欲望为基本出发点。在更大限度上激发学生兴趣,仍需要作一番精心的研究和加工。活动形式的选择应考虑寓教于乐,根据学生好动、好模仿、好表演等诸多心理因素,注重培养兴趣。
   选择富有吸引力的历史内容、采用喜闻乐见的形式、创造力所能及的实践活动:营造宽松自由的活动氛围,以更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应是历史活动课的生命线。这也是考察评价活动课方案的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
   4、 自由性原则
   活动课应反映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自主选择与主动投入,着意于自我宣示聪明才智,焕发创造的光彩。这也是活动课的灵魂。活动课的自由性应着眼于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己组织实施方案的可能性,设计要具有可读性,要给学生以充实的史料(资料),明确的实践要求以及完成活动的指导性,并给学生以应有自主活动的充分余地。
   5、 实践性原则
   活动课强调活动,重视实践运用。这是有别于必修课的重要标志之一。历史活动课方案能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具体的借鉴机会,成为发挥其潜能的广阔天地。方案的设计要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社会交际等多种实践机会。在阅读艺术技能社会活动等系列的方案设计中都能提供这种可能。
   6、 全员性原则
   历史活动课参与的对象的全员性,决定了历史活动课方案设计中必须考虑学生整体的兴趣爱好、实践能力等诸方面的因素。在方案设计中应尽可能地选取"大众化"的题材与形式。如史迹考察、历史故事、历史小报编写、历史知识竞赛等。应尽可能的创设人人都活动的机会。例如《节日》要求每位学生学做于节庆相关的传统食品便为一例。
   7、 可行性的原则
   要使方案可行,首先在设计时应考虑提供相应的较为充实的历史史料以及相关的材料。要求历史教师不但具有渊博的知识以及相关的基础知识,甚至还需掌握多种实践技能,而事实上往往难以做到这一点。同时,加上资料的缺乏与任务的繁重。历史教师要对方案的设计提供较为详尽使用的有关资料。同样对学生详实的资料也能为他们自主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其次,应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特别是在难度教大的活动中,要降低实践活动中的难度,增强可行性。
   
  总之在历史活动中要注重能力、使学生学会做人、教学形式尽量寓教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愉悦身心,发展特长,增进健康,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良好发展,为落实素质教育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历史活动课教学反思谈谈如何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谈谈如何激发贫困户的内升动力

本文来源:https://www.baozhen-education.com/xueke/990/